澳大利亚佛教的历史与现状
郎友兴
内容提要:澳大利亚是一个新大陆,佛教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宗教。伴随着亚州移民的定居,佛教也成为澳大利亚亚裔的传统宗教之一。本文时佛教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与现状做了介绍与分析,通过一些数据对澳大利亚的佛教走向和发展曲线可以看出,佛教在该地区有一个高低涨落,佛教地位较低,其势力也不够壮大,佛教徒多由低收入的家庭组成,越南佛教徒在这里占多数等情况。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澳大利亚 佛教历史与发展 亚洲移民 佛教组织
作者:郎友兴,1963年生,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副教授。
一、佛教在澳大利亚的变迁历程
有些研究澳大利亚历史的人类学家们认为,进入澳州的非本土之宗教最早的可能是佛教。1405年到1433年,正是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期。有证据表明,郑和的船队有几条曾经在Aur群岛上登陆,但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到达了澳州的大陆。A.P.Elkin认为Koorie人对于转世、灵魂的信仰和精神的修习,是与佛教徒早期接触的证据。第一批到达澳州淘金的中国人将其宗教习俗留下来。1848年,来自于中国的矿工到达东部的金矿。当然,这些中国宗教习俗包括佛教对于澳州社会的影响还是很少的,只有少数老年人习修佛教,而年轻的一代则倾向于信仰基督教。
第二批佛教徒进入澳州的,则来自于斯里兰卡。1882年,500僧伽罗人(Sinhalese)乘块峨卫Dovonshire号从科伦坡抵达澳大利亚,其中275人在Mackeg登陆。从3年后法院的一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存在:一个名叫Bostion Appos的僧伽罗人被指控攻击一个澳州人,这个僧伽罗人攻击时手中拿着一本佛教经典。另外的225名僧伽罗人到达Burnett。但是他们受到当地反苦力联盟的辱骂与嘲弄。为了自身之安全,僧伽罗人进行反击,这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著名的Burnett之战。与此同时,另一批人数更多的僧伽罗人到达星期四岛(Thurisday Island)。在那里,他们主要从事珍珠采集业。到了19世纪90年代,岛上已有了500名来自于僧伽罗的佛教徒。他们种下了两棵菩提树(Bodhi),现在仍生长繁茂。到了世纪之交,岛上的佛教徒建立了一所寺院,举行佛事。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时,多数僧伽罗人回到斯里兰卡,只有少数留下来,他们在东面的Brisbane和西面的Broome修习佛教。
僧伽罗人离开星期四岛后,3600名日本人开始介入澳大利亚的珍珠采集业。由于他们技术精湛,因此能够较为顺利地留在澳州。这些日本人有一些为佛教徒,比如在Darwin与Broome的日本人庆祝佛教徒节日就是一个例证。
澳大利亚的佛教徒不仅来自于亚洲的移民,而且还有西方的佛教徒。在澳州,最早的来自西方的佛教团体是1925年,由Max Tayler,Max Dumn,David Maurice3人在墨尔本创立的“达摩派”(the Little Circle of the Dharma)。Maurice出版了澳大利亚第一本商业性的佛教著作。1938年,Leonard Bullen在墨尔本创立了第二个佛教团体。他用英文讲授佛学。一个月举办一次讲道和非正式的讨论;并且将佛学视为有助于解决现代问题的心理学派,其途径就是提供一种精神训练体系。由于二战爆发的缘故,该团体存在的时间很短。
战后,两个重要的妇女出现于澳大利亚的佛教界。Marie Byles是澳州第一个律师(solicitor)。她通过文章与书籍开始传播她的佛教信仰。出生于美国的Dhammadinna(1881一1967)比丘尼在斯里兰卡被授予神职,1951年到达澳大利亚,她所传授的是上座部佛教教义。同时她极力协调佛教徒与澳州白人的关系。由于她的到访,促使新南威尔士州在1952年成立了佛教协会,这是澳大利亚最早的佛教协会。Marie Byles和Leonard Bullen是这个群体主要的负责人,他们通过修练而研习佛法。在新南威尔士州出版的刊物《Metta》,编辑Natasha Jackson是Marie Byles和Leonard Bullen的继承者,曾在1955年到1976年在澳大利亚佛教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而1953年成立了昆士兰(Queensland)佛教协会与维克多利亚(Victoria)佛教协会。所有这些协会都秉承上座部佛教(theravadin)传统,并与具有盎格罗一萨克森(Anglo-Saxon)血统的澳大利亚人的需求有关。
1954年,缅甸的佛教比丘U Thittila访问这些新成立的协会。他的到访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年后,昆士兰佛教协会邀请斯里兰卡的Narada来访,引起媒体更多的关注。Narada对塔斯马尼亚(Tasmania)的访问,促使那里成立了一个佛教协会,但是这个协会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南澳,1956年成立了一个佛教协会。由于佛教得以承认,一个禅宗的法师,被任命为“牧师”。
1957年,Dhammadinna再次抵达澳大利亚时,已有不少佛教协会支持她,但由于受签证的限制,她不能公开讲道。1958年,澳大利亚佛教联合会成立,首任主席为Charles kninght。联合会接管了新南威尔士州佛教协会的杂志,重新取名为《现代佛教》(Buddhism Today)。澳州这本最为古老的佛教出版物得以保存下来。
到1960年代与1970年代后,大乘佛教(Mahayana)开始进入澳州。1960一1961年,著名的中国禅宗(Ch’an)宣化(Hsuan Hua)大师停留在悉尼,但是澳州的华人社区并没有给他多少支持,由于语言的障碍,白人澳人对他的支持亦十分有限。在佛诞日(Vesak Day),他声称他已有了神奇的治疗方法,但是听众拒绝他这一说法。结果他不得不转道美国的加州,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寺院——万佛城(City of Ten Thousands Buddhas)。
二、澳大利亚佛教现状
1.佛教徒的数量、比例与区域分布
在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前,各州对于宗教群体的确认是各不尽相同的,比如维克多利亚州(Vic)将佛教与其他宗教群体分开来的,而新南威尔士州(NSW)则将佛教与伊斯兰教混同起来。各州佛教徒数量情况如下表。
注:NSW:新南威尔士州;Vic:维克多利亚州;Qld:昆士兰州;SA:南澳大利亚州;WA:西澳大利亚州;Tas:塔斯马尼亚州;NT:北方地区;ACI:澳大利亚首都地区。
1857年的人口统计表明,维克多利业州有27288个佛教徒,其中大多数为在各金矿淘金的华人。但是,到了世纪之交,因合同到期,华人回国,佛教徒人数急剧下降,1901年,人数不足5000人(由于白人澳洲政策,没有亚洲的移民来到,到1933年,维克多利亚州只有177名佛教徒了。186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新南威尔士州共有12909名佛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但已无法确定其中有多少个佛教徒。不过,可以确定的是,12909个人中大多数为佛教徒,因为1891年的统计已将这两种宗教分开了,这一年的统计表明,佛教徒有10120名,而伊斯兰教徒只有528名。与维克多利亚州一样,随后的佛教徒人数有明显的下降,到1933年,只有850名佛教徒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其他各州佛教徒人数变化的情况大体上相同。到1947年,全澳佛教徒不足1000人。从1947年到1981年,由于人口统计没有将各宗教派别细分,只分为西方宗教(Christianity)与其他宗教两类,所以无法确定佛教徒的具体数字。
1970年代澳洲实行较为自由的移民政策,不少亚洲的移民到澳大利亚,尤其1975年越战结束后,不少越南人移民到澳州。1981年,人口统计再次对宗教教派作细分,可以较确切地统计出佛教徒人数,这一年澳州的佛教徒人数超过35000,其中45%的生活在新南威尔士州,27%的人生活在维克多利亚州。1981年以后,是澳州佛教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多数为移民,如1991年就有113000名佛教徒到达澳州。1991年,塔斯马尼亚州只有713名佛教徒,但是到1996年,人口统计表明有1014名佛教徒。南澳州1996年的人口统计所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州有11386名佛教徒,比1991年时的8529名增加了2857名。1996年澳大利亚人口统计表明全澳有199800名佛教徒,比1991年增长42.9%,佛教也是澳州增长最快的宗教派别之一,为澳州第二个教徒人数增长最快的宗教(增长最快的宗教是印度教,为54.5%),而同期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为5.4%,而且非宗教的人数上升,增长了35.5%。
我们不仅可以从绝对值来反映澳大利亚佛教的变化,而且通过相对值如佛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在所有的宗教人口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可以进一步看出澳州佛教的历史与现状。1891年佛教徒占澳州总人口的1.2%,1901年为0.5%,而到了1947年比例极低。1981年以后增长开始加快,1981年己回升到0.2%,到1997年,已占澳州总人口的1.1%,接近于1891年的水平,随着亚洲移民的增长,澳州佛教将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另一方面从佛教徒在全澳宗教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可以反映出澳大利亚佛教的发展与现状(如下表)。
从1991年的人口统计情况来看,佛教徒在澳州的宗教人数中居第三位,在非西方宗教中次于伊斯兰教位于第二位,但是到了1996年,上升一较快,逼近非西方宗教中的首位的伊斯兰教。
绝大多数具有佛教信仰的移民定居于澳州的主要城市。如,199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新南威尔士州59000佛教徒中有55000394生活在悉尼大都市;在维克多利亚州,42000佛教徒有41000居住于墨尔本。只是伯列斯班这个昆士兰州的首府除外,个中原因在于有些人已移居该州的黄金海岸(the Gold Coast)。具体情况从下表可以看出。
2.佛教组织机构
有些佛教徒的修习只是个人的行动,并没有参与各类组织。但有不少人参加各种集体性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大多是由各佛教组织机构主持的。当然,这些组织与社区和种族或民族传统是相关联的。
上座部佛教徒主要来自于缅甸的移民,大乘佛教徒主要与中国、韩国等东亚移民有关,金刚禅的教徒主要来自于中国西藏的移民,当然在澳大利亚具有西方血统色彩的佛教组织与白人澳人有关,而非教派的佛教徒主要集中于澳洲的大学里。
澳大利亚到底有多少佛教寺院难以统计,原因在于寺院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某一越南移民所开的一个餐馆里面很可能就有佛像,可以为佛教徒举行佛事,再如某些大厅可能作为佛教徒调息、打座或者学习佛经的场所,还有些寺院从外表上看起来很像一个郊区的住宅。据说澳洲最大也是南半球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新南非威尔士州Wollongong附近南天寺(Nan Tien Ssu)。该寺由国际佛教协会(International Buddhist Association)创办,1995年建成对外开放的,这个寺院的建筑具有亚洲的风格。专家估计目前澳州大约有200名僧侣。
3.性别、年龄与种族背景
绝大多数移民抵达澳大利亚时的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从佛教徒的情况亦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人口中70%的在45岁以下。199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83%佛教徒的年龄在45岁以下,佛教徒的男女性别比例大体上是相同的。不过,在澳州生活20年内的男性佛教徒要比女性多,原因在于男性首先移民到澳洲,然后其妻子与子女再到澳洲团聚。55岁以上的年龄组,女佛教徒要比男的多些,原因在于女性的预期寿命要比男性长,所以佛教徒的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上相同。
从佛教徒的种族与民族背景来看,大多数来自于亚洲国家,尤其来自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199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澳洲最大的佛教团体属于越南移民,占澳洲佛教徒的近1/3。当然并非所有越南的移民都是佛教徒,1991年60%来自于越南移民承认自己为佛教徒,另有35%为天主教徒。而出生于澳大利亚本土的佛教徒近40000人,不到14%,具有西方种族与民族背景于澳大利亚生活的佛教徒人数极少,10000多一些。原因在于有些白人澳洲人研习佛学,为佛教的哲学或佛教的实践所吸引,但是他们不承认自己是佛教徒。具体可以从下表看出。
3.职业、教育与收入
在澳大利亚的总人口中,佛教徒的失业率高于澳洲的平均水平,1991年的人口统计表明,21%的佛教徒没有工作,而同期澳洲的失业率为9%。1981年以前佛教徒的失业率为15%,1986年到1991年期间则为25%。失业率高于其他移民群体。1981年以前到达澳洲的移民失业率是9%,而佛教群体的移民失业率为15%;在1986年到1991年期间到达澳洲的移民在册的失业率为16.5%,而佛教徒移民在册的失业率高达24.4%。有职业的佛教徒所从事的工作,许多为娱乐与私人服务,包括餐饮。许多佛教徒的职业为厨师、招待、清洁工等。另外不少佛教徒从事社区服务。其中相当多具有职业资格的佛教徒在教育或健康部门工作。但是自己做老板的人数极少。据统计近l/3的男性佛教徒和近l/4的女性佛教徒从事制造业,通常为机器操作工。另一个从业较多的为批发或零售售货员。
澳大利亚佛教徒的教育程度总体上低于澳洲的平均水平。1991年的人口统计调查表明,年龄15岁以上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佛教徒比例为10%,70%的年龄15岁以上佛教徒没有接受或超过中等程度的教育。
大多数生活于澳大利亚的佛教徒靠工资为生,只有少数佛教徒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他们家庭的收入总体上低于澳大利亚的平均水平。1991年统计数据表明,66%的佛教徒家庭没有说明其收入或者只申报部分收入。而己申报过收入的佛教徒中其家庭收入大体上接近澳洲的平均水平,但是家庭收入低于$12001的佛教徒家庭在澳洲的总人口中要多些,而超过$50000的比例则少些。
4.节日活动
澳州佛教节日主要的有:(l)佛诞节与佛成道日。这是佛教最重要的节日。在悉尼等地都举行庆祝活动。(2)佛历新年。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举行包括“泼水节”等活动。东南亚的佛教新年在每年的四月。这些传统在澳大利亚的佛教徒中得以继承。(3)静修。上座部佛教僧人在雨季进行三个月的静修。(4)佛牙节。这是斯里兰卡寺的佛教节日,澳大利亚的斯里兰卡裔保持这一传统。此外,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各有自己的仪式。但是,在澳大利亚无论哪一种佛教节日或活动都与其移民的群体相关,也就是说与移出国的佛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澳洲这些活动或节日都打上移出国的佛教文化传统之烙印。
三、多元一体的建构:佛教与澳州社会
1.佛教在澳洲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来自于亚洲的移民期望在新的国度中能够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佛教可以为许多移民尤其亚洲移民提供认同的资源。第二,有些佛教协会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难民、无家可归的年轻人等提供一些帮助。此外,通过佛教将亚洲各国传统与文化融合、渗透到澳大利亚的主流社会与文化之中。
2.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佛教在澳大利亚的发展变化引发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多元与融合问题。当代澳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移民来自于世界100多个国家。1980年代以来,亚洲移民增长迅速。移民的多样性引发出澳大利亚人的争议。尽管不少澳洲人对移民与文化的多元持担忧的态度,但是大多数人对民族融合并不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澳洲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比如,国家制定了语言的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公共电台给予资助,在内阁中设立多元文化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不过,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有二个方面问题:一是移民族群如何主动地融合到澳洲的主流社会与文化中去;二是澳洲如何将不同的文化、种族与宗教信仰的人连结一起,建立共同的归属感。总之,多元一体是澳大利亚人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资料:
1.Enid Adam and Philip J.Hughes 1996,The Buddhists in Australi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Canberrra.
2.Croucher,P.1989,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Australia 1848一1988,New South Wales University Press,Kensington.
3.W.Mclennan,1999 Year Book Australia,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Canberra.
4.W.Mclennan,1999 Pocket Year Book Australia,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Canberra.
6.Adam,E.L.1995,The Buddhists in Western Australia:Alienation or Integration? Published by the author,Perth.
7.Vince Lazzaro,1999 Tasmanian Pocket Year Book,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Canberra.
8.Brian Doyle,1999 Year Book Queensland(Number 57),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Canberra.
9.I.Crettenden,1999 South Australia Year Book(Number 32),Australia Bureau of Statistics,Canberra.
10.“Australia Now一A Statistics Profile;Population,Religio”in 1996 Census of Population and Housing.
转载于《佛学研究》(2002年),第391—3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