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新加坡)陈素芬(Sor-hoon
Tan)著,吴万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政治哲学丛书”之一。
本书说明儒家思想完全能够涵容民主制度,可以有力回击中国某些基督徒散布的“儒家是民主之敌”的谎言。本博转载作者陈素芬教授的访谈及译者吴万伟教授撰写的译后记,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生受用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素芬教授
本报记者 张小溪
陈素芬,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主席;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政治哲学、中国古典哲学、新儒家哲学、实用主义理论以及古希腊哲学;著有《儒家民主:一个杜威式的重建》(Confucian Democracy:A Deweyan Reconstruction),其中文译本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在带给我们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突。因此,许多学者渴望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出发,从中找出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至理箴言,发现打造世界新秩序的济世良方。日前,记者就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包容的胸襟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传承与革新的关系等问题,采访了长期从事东方儒家哲学与西方实用主义比较研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素芬教授。
和谐的家庭关系造就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有多个国家出现社会危机和紧张的地区关系。有人提出,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世界。作为研究儒家古典哲学思想的学者,您对此怎么看?
陈素芬:现在一些全球化问题源于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危机。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世界的说法未免太夸张了,但是儒家的很多理论和价值观对于现代人来说既有意义又有亲切感,对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大有用处。比如儒家提倡的孝道,其实强调了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帮助一个人走过人生的艰难历程,帮助他体悟人生,同时对构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和革新思想都不可“走极端”
《中国社会科学报》:儒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传承延续了两千多年。您如何看儒学经历过的这些传承与复兴?
陈素芬:以前,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是儒学与古希腊哲学的比较。我发现结合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研究过于保守,倒是将杜威思想和孔子思想放在一起容易“摩擦出火花”。文明的延续是漫长而复杂的。当社会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时,一些传统思想会突然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社会的风云变幻即使不至于让文明和传统产生断裂,也会让当局者怀疑传统的精神和经典是否适用当今的社会现实。一些人接触到西方思想后,发现这种思想在先进科技带动下会变得强大,于是反思是否是传统文化背景造成了社会危机,进而向往西方文化。这种思想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但片面、盲目地模仿或全盘西化是不可取的,西方思想和理论是根据西方世界的国情发展出来的,不具有普遍性,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矛盾和弱点。
从实用主义角度看,任何得以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理论都有其有用之处。如儒家的“六经”,每一个时代都对其内容有新的阐释,使之适合时代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于像儒学这样的经典思想来说,就具备这种适应力和适用性。此外,传统和革新思想都不可走极端路线,物极必反,还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传统和革新也不是完全敌对的两极,它们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当代儒学能否有生命力,能否实现“复兴”,还要看我们在传承中怎样使之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西方的哲学家中,杜威与中国结缘颇深。但为什么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教育界比在哲学界产生的影响更大呢?
陈素芬:杜威本人与中国很有缘。他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前一天到达上海,1919—1921年生活在中国。杜威虽然是哲学家,但他最大的贡献却是在教育领域,准确地说是教育哲学。他提出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他还认为,“人们必须要把握时代的变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剖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看清文明的真义”。
实用主义中有一定的反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思路。杜威认为,哲学不应该走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偏离日常生活的路线,哲学家也不应该只考虑自身(专业的)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哲学当做一种人类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法、思路。他认同个体的价值及创造能力,但不赞同自私的个人主义,并认为人自出生起就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离开了群体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此,杜威思想就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西方思想,反倒同东方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有了共通之处。
文史哲的学习日益受到年轻学生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报道显示,美国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因为就业方面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科则受到挤压,甚至个别学校出现了因经费不足而关闭哲学系的情况。新加坡高校对于文史哲等文科专业的重视程度如何?
陈素芬:不同于美国因为经济走下坡路才偏向理工科的发展,基于建国时的策略,新加坡教育一开始是偏向理工科发展的。那时的社会民众也普遍认为文科生比较难就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成立于1954年,这在重理轻文的新加坡来说算是历史悠久的院系了。近年来,新加坡文史哲等领域的教育越来越好。以前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会在第一志愿中选择医学、法律和工程专业,而最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申请入大学的第一选择是文学院的专业。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接收学生的门槛非常高,仅凭普通的高中会考成绩肯定是无法进入的。
同时,我也非常希望新加坡国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史哲功底。这个过程费时又费心,不是凭借一时之兴趣、翻几篇文章、读几本书就可以学好的。要真正懂得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例如诗歌、词曲、哲学思想等,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在使用上,哪怕只是引用一句一词,都会让人感到中华文明之博大。
每一篇学术文章都是未完成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位学者、一位老师,您对学术后辈有什么建议?
陈素芬:首先,我常对我的学生讲,如果选择走学术研究这条路,就不要把它当做赚钱的工具,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定这一信念。其次,我们做学问的人都应该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未完成式。随着时间推移与研究深入,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候文章的很多问题作者本人看不出来,所以要对批评意见,哪怕是尖锐指责,持欢迎态度。另外,亚洲的学生普遍比较“乖”,我也常常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提问,说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他人观点进行点评。最后,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增强,学术作品翻译准确性的问题也日益重要起来。比如,我第一次同意别人将我的一篇论文译成中文,中文稿将我原文中“Communication”一词简单地翻译成通讯之类的意思,如此就无法完整地将我赋予其那种“一种群体紧密联系”的哲学意义表达出来。我认为,学术作品的翻译比一般文章的翻译难度更大,要求也更高。在全球化的新环境里,只懂一种语言是不行的。
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9日第A03版《国际资讯》,插图为原刊所配。
儒家民主:杜威式重建·译后记
吴万伟
译者第一次与作者打交道是在2009年1月31日,因为翻译贝淡宁教授的《中国新儒家》,想确认作者“Sor Hoon Tan”的汉字是否“谭苏宏”,同时渴望得到作者在《剑桥文化指南:现代中国文化》(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Culture)中的一篇文章“Modernizing Confucianism and New Confucianism”和演讲稿“Limiting Confucian Meritocracy”。虽然这次请求因为还需得到出版社的授权而作罢,但后来译者受委托翻译她在首尔世界哲学大会上的文章“超越精英主义”,这是对贝淡宁《超越自由民主之外》一书的批评(以及贝淡宁的答复),作为社科院哲学所杜丽燕教授主编的《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4辑)的一个章节。后来译者得知正是她向安靖如教授推荐译者翻译其《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一书。正是因为手头在翻译安靖如教授的这本书,译者在2011年2月时无法接受作者本人的《儒家民主》的翻译工作,但她宁愿推迟一年出书也要把书稿交给译者来翻译,这种信任令人感动。2011年作者还让她的学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万全回武汉时带给译者她的新书《作为文化的民主》,同时邀请译者在2012年暑假期间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参观。作者的信任和友好令译者深感责任重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做好翻译工作,不辜负作者的信任和读者的期待。
儒家与民主是两个异常复杂的思想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引起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思想界、甚至大众的极大兴趣和热烈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个思想或理论问题而且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甚至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甚至可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都一直在为儒家与民主的关系而苦恼,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达成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共识。那么,儒家与民主的关系究竟如何呢?2011年《日本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密苏里大学政治学系尼古拉斯·斯宾纳等人写的一篇综述文章,将多年来学者们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相容性关系,认为现代儒家社会拥有的价值观与自由民主要求一致。在这些价值观中是坚持政治问责,公民平等,组建公民团体,提出异议等;第二种是冲突性关系,认为儒家传统尊重权威、服从社会等级体系、群体优先、和道德国家等主张与平等与政治参与的民主规范格格不入;第三种是混合性关系,认为应该重新改造儒家和民主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避免各自的弱点,以便创造出更适合东亚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一方面有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透明和问责的强大机构和真正的民治政府,另一方面抑制猖獗的个人主义、利益集团支配、巩固共同体和家庭纽带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第四种是不相干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这四种关系中,对读者吸引力最大的恐怕是第三种,很多人可能非常好奇究竟怎样才能把人类文明的两大学说的优点结合起来。清华大学政治教授贝淡宁(请参阅拙译《中国新儒家》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就属于赞同第三种关系的学者,对儒家学者蒋庆的三院制国会建议进行修改,在贤能统治和最低限度的代表性民主之间进行妥协,提出了民主院和贤士院组成的国会模式,民主院的议员都由民众选举产生,贤士院的议员则根据竞争性的考试选拔出来。本书作者陈素芬教授也属于赞同第三种关系的学者,如果说贝教授关心的是实际运用的话,陈教授则更多是理论基础的探索,回答了人们对儒家和民主的基本概念和论述的众多疑问,作者通过把杜威哲学与儒家结合起来,重构儒家以便实现融合两者优点的民主。
译者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还原翻译的困难。该书中讨论的大部分内容是中国人,中国事。首先要把中国典籍如《论语》《孟子》《荀子》《近思录》《传习录》的英文翻译还原为中文,因为担心理解有误,在本书中专门附上了古文原文,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对照。其次,书中引用了一些中国人用中文写的文章,如果看不到原文,译者难以保证翻译出来的中文和原文是一模一样的。此外,还有人名、地名、书名的还原翻译困难。我们只看汉语拼音并不能确定确切的汉字,因为同音字很多。外国一些汉学家往往起有中文名字,真正翻译到位确实需要仔细研究和查证。地名和书名有约定俗成问题,不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决定的。译者尽了自己的努力,但不敢保证没有差错,因而在文后制作了专有名称汉译英对照表,既可以方便读者,也可以使读者监督译者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译者真诚希望读者不吝指教。
译本出版之际,译者要感谢作者陈素芬教授的厚爱和信任,感谢她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译者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对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吴冰华老师。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杜威的若干著作如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高建平译《艺术即经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胡适等译《哲学的改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王承绪译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以及其他书如袁刚等遍的《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蒲清注译《四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王森译注《荀子白话今译》(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Arthur Waley译《论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等。译者在此向这些译者表示感谢。
博主补记:
陈素芬(Sor-hoon Tan),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主任,副教授。主编《挑战公民权:全球时期的团体成员资格和文化认同》(2005),与庄锦章(K.C.Chong)和邓清镠(C.L.Ten)合编《道德圈子与自我:中西视角》(2003)、《中国思想和历史中的孝道》(2004)、《作为文化的民主:全球化世界中的杜威式实用主义》(2008)。在《东西方哲学》《国际哲学季刊》《中国哲学杂志》《亚洲哲学》等发表作品多篇。
吴万伟,河南洛阳市宜阳县人。199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出版译著《行为糟糕的哲学家》(新星出版社2006)、《中国新儒家》(上海三联书店2010)、《分配正义简史》(译林出版社2010)、《大西洋的跨越》(译林出版社2011)、《城市的精神》(台北:财信出版社2012)等,在《读书》《社会学家茶座》《复旦教育论坛》等报刊和《学术中华》《光明观察》《正义学堂》《共识网》《中国选举与治理》《哲学在线》《思与文》等网站发表翻译文章多篇。
本书通过对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详细研究,阐明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提供了与西方自由民主模范不同的其他选择。同时,本书对个人与群体、平等与自由的民主理想和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的本质等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以儒家民主模式把儒家和杜威实用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探讨了把前现代的传统拿来与当代政治和哲学理论展开对话的方式。
目录
第一章 儒家民主?
预测未来
谁的儒家?
何种民主?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
杜威和孔子
第二章 社会个体
自由的自我和自主性
独特却不自主的个体
杜威的社会性完成中的自我
构建儒家的自我概念
独特性与联系性的张力
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辩论中的选择
杜威论意愿和选择
儒家选择:学与思
儒家的个人志向
个体性与有机社会性
第三章 和谐共同体
社会和共同体
非排他性共同体
共同体艺术:实现和谐
通过儒家礼仪实现和谐
共同体科学:合作探究
平等与分异秩序
人际关系中的平等
第四章 伦理—政治秩序
程序共和国的政治领域
伦理—政治目标
杜威论古代中国的政治
圣王:一个引起疑问的理想
君子:伦理—政治视域中目的
民本
天命中民众的作用
民众有自治素质吗?
相信民众
第五章 权威自由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自由即成长
儒家的积极自由
发言权与言论得体
权利还是礼仪?
权威性还是威权?
不完美情境下的强制和权威
第六章 培养民主
重构儒家与民主
民主和专求稳定的现实政治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译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