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寻问批判基督教 -- 历史、文化及哲学的思考(二)http://bbs.chcoin.com/read.php?tid=3579687
耶稣生平事迹考
在教会描述下的耶稣,这个公元一世纪的宗教狂热者,一直被戴上神圣的光环,即使在非信徒眼中,耶稣也是最伟大的人格象征,然而若从纯历史的角度考察耶稣,并排除一切宗教因素,则耶稣这个宗教性人物是什么模样呢?本篇短文的工作正是要将耶稣还原为本来的耶稣,揭开宗教上的神圣掩饰,让人认识历史上真真实实原原本本的耶稣。
从史料看,耶稣的历史记载是十分缺乏的,历史学家约瑟福斯与耶稣同时代,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提到耶稣,他在《犹太古事纪》曾提到耶稣,但也被证伪为基督徒虚构的;而无论是当时的罗马史学家塔西陀、苏维托尼乌、学者小普林尼等人的文字纪录,也无一准确记述了耶稣的事迹(1)。
而且,耶稣生活的年代是动荡的社会,造反者为数不少,而名字称为“耶稣”,或是造反事败被捕者数之不尽,耶稣即使纵有其人,充其量只是当时的众多的宗教领袖之一,因言行危害了当权者的统治而被处死。作为神人的耶稣,死后甚至复活,竟无一明确的历史纪载,他的宗教事迹岂能让人信服?在缺乏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仅能依靠《新约圣经》的记述来认识他,耶稣的描述主要见诸新约四福音书,《启示录》是新约最早的经典(60年代末),但只是把他描绘成天神形,可见当时的耶稣故事尚未编出。
鉴于《圣经》仅为宗教经典而非确实的历史文献,我们尝试结合《圣经》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四福音书的耶稣形象作合理描绘。
耶稣生活的年代 耶稣身处的年代,正是犹太人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受罗马政府统治的犹太人,传统的犹太教也分化为最主要的四个宗派,它们有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的撒都该派,他们屈从于罗马的统治;也有由文士,律法师组成的法利赛派,强调死守成文或口传的律法;也有狂热的奋锐党人,由下层反抗份子组成,具有武力倾向;亦有主张隐修的艾赛尼派,奉行共产的公社制,严守教规,等待弥赛亚的到来。在这样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激烈的宗派分裂的宗教土壤上,正蕴酿着新兴宗教的形成以满足人们的宗教需要,这本是宗教形成的一般规律。而基督教正是当时的新兴宗教,此正如佛教正是古印度沙门思潮兴起,种姓矛盾十分激烈时,释迦牟尼一方面继承了婆罗门教的思想,再加上自己的领会,创立了佛教。
耶稣出身在低微的木匠之家,幼年时生活在下层社会,可能太多兄妹及家中太穷,耶稣直到30岁也没结婚,在耶稣早期思想中,厌恶法利赛人的死守律法、统治者的作恶、富人的横行,通通孕育了早期耶稣可爱的人性思想,也表现出受压迫的苦难犹太人的心声,例如厌恶富贵人,认为他们比骆驼穿针孔还难,同情穷苦皆层,主张“爱”,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子女,世人受上帝之爱,世人也应互相爱等。环境的促使,加上他在宗教境界上的渴求,成就了他一生的宗教事业。
耶稣的身世 耶稣的身世究竟是怎样的呢?基督徒会认为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由童贞女马利亚受上帝圣灵在伯利恒出生的,可是四福音书记载的耶稣身世却是互相矛盾的,如此一来,耶稣作为上帝之子,受圣灵感孕而生的说法就大受质疑了。
《马太》及《路加》对于耶稣的出生的年代及地方也互不一致,而耶稣复活升天一事,乃基督教的绝大事件,但《马太》及《约翰》却闭口不言,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
根据《马太》第二章所载,耶稣的出生时正是在希律王统治的时代,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如此一来,耶稣应该是生于公元前4年的时间了,可是根据《路加》二章一节,耶稣出身时正是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时进行人口调查的时候,根据历史,这次人口调查发生在公元6-7年,这离希律王逝世的时间已经超过十年了,如此一来,《马太》与《路加》所载耶稣出身的年代便有出入了。
《路加》二章一节说耶稣出身时,约瑟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城移到大卫的城伯利恒,并在那里生下了耶稣,这里面有明显的破绽,第一,罗马帝国进行人口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抽税,故此断无可能如《路加》所载约瑟要到远祖的地方(伯利恒)去进行登记,这样只会造成混乱,无益于抽税;第二,即使约瑟的远祖是大卫,那己经是相隔一千多年的了,一个政府断无理由要人民到千年前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去进行登记,更何况这次人口调查的范围并不包括拿撒勒地方。由此可见,《路加》的作者为了要刻意强调耶稣是大卫的后人,塑造他是弥赛亚的角色,虚构了约瑟到伯利恒进行人口登记,并让耶稣在此出世的故事(2)。
至于耶稣受上帝感孕的神话故事又该怎样解释呢?原来在《旧约》中的《以赛亚书》7 章14节有这么一句:“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这个“童女”在希伯来的旧约圣经的解释只是“适婚年龄的少女”而己,只是到了七十子的希腊翻译本中才用到了“童女”这个字,结果《马太》与《路加》的作者根据这个七十子译本,再融合东方流行着的神秘宗教例如埃及流传着的奥西里斯圣母哺育圣子的形像,便编出了圣灵感孕的神话来(3)。
《马太》与《路加》都有耶稣的家谱,但两者之间却差之千里,从大卫王到基督,《马太》只算出28代,《路加》竟多到43代,这只有一个解释,就是福音书作者为了附会《旧约》预言及把耶稣塑造成《旧约》的弥赛亚,任意为耶稣安插家谱,任意蔑造故事。福音书中有很多耶稣言行及言语(例如鼓吹斗争、仇视家人、咀咒无法果树等等)令我们很难信服这是一个圣者所为,故此我们尝试作另一推测,在犹太教的律法经典《塔木德》中拉比们在公元一、二世纪的语录,透露出耶稣是罗马士兵潘特的私生子,并运用邪术,妖言惑众,最终被罗马当局处死(4)。对照福音书中耶稣的言语性格,这个提示对我们理解耶稣的思想言行有莫大帮助。
James D.Tabor分析,耶稣虽然与约瑟并无血缘关系,但也从母亲马利亚那里继承了大卫王后裔的身份,而马利亚的祖先是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弟弟拿单,这是从《路加》3章23-38节的家谱可知的(5)。耶稣既有大卫的血统,在成长期间必定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包含弥塞亚的含意,亦因此成为他日后以大卫王后裔弥赛亚身份而自居的契机。
若照神学解释,耶稣是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而生的,但若从另一角度去推断,再结合福音书的蛛丝马迹,我们更相信耶稣是马利亚与当时某某不明汉子所生下的私生子,试看看以下经文:“你们是行你们父所行的事‧他们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 神‧ ”(约翰8:41)这一句是耶稣的犹太人对手在争辩时攻击耶稣所说的,这个攻击背后意思好像就是:你是从淫乱所生的!再看看以下经文:“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幺‧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幺‧”(可6:41-42)试体会犹太人说这句话的口吻「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幺?」,对耶稣是私生子的身份所作出的指控,岂不是十分明显幺?
耶稣之父既然是这么不明不白,其实耶稣生活的时代,流传了很多哲人为神祗所生的概念,包括柏拉图、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奥古斯都等,耶稣死后的追随者从这些思想中附会耶稣乃神灵所生,是十分可能的。正经之外的《多马福音》接近篇末的105则中,有如下的一句:“一个知道自己父亲与自己母亲的人将被呼为 妓女的儿子。”耶稣毕身背负着一个心理包袱,就是自己的确是私生子。(6)耶稣宗教思想的孕育
耶稣作为私生子,他自少失去父母之爱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对家庭产生异于常人的仇恨心态,亦是理所当然的。从福音书的看,他的家庭关系并不太好,而且冷酷而无情:“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可3:31-35)
在这个家庭环境及身世背景下,耶稣对家庭失去温暖,以至对社会及身边的人充满怨恨,终身把精神寄托在当时的宗教信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四福音书中,耶稣是在三十岁左右才开始传道,那么耶稣童年至成年这段日子做了什么呢?不得而知,有学者曾透过古代经卷推测他在东方生活了若干年,并吸收了古代东方的宗教思想(7)。而James D.Tabor指出,耶稣是在贫穷的家境中长大,福音书甚少提及耶稣之父,他极可能在耶稣十多岁时就去世了,他死后,耶稣便是家庭中的支撑人了,他需耍独力维持家中生计,若问耶稣的职业是什么,大概都会说他是「木匠」的了,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希腊文中的tekton意指「筑造者」,在当时的加利利是指石匠,房子的主要材料是石块而非木材,耶稣及其父应是从事某种凿石造房生计的,耶稣在艰苦的环境下长大,背负着私生子的屈辱,在三十岁的传道工作前,一边受着乡人的指指点点,一边艰苦地进行石匠工作维持生计。
在耶稣时代,希律曾经动用大量劳工进行西弗里斯首都的建筑计划,在这个动用民脂民膏大兴土木的工程下,耶稣及其父约瑟曾投入过这项工程亦是不无可能的,我们可以想象到,耶稣在为希律的工程凿石的时候,心中一定涌现出难以抑制的国仇家恨,促使他终身对希律王持敌视态度外,亦为他后来的宗教思想埋下伏笔,耶稣作为加利利犹太人,依律法书,每年的踰越节、五旬节及住棚节到耶路撒冷,可以想见,耶稣每次在这里亲眼见,是希律统治下气势宏大的王宫、剧院、雄伟的圣殿等,这一切在耶稣眼中尽是污秽的「贼窝」,以先知自居的耶稣,心中激起上帝降临审判的景象(8)。
《圣经》曾描绘耶稣有一段40天祈祷及斋戒的精神考验,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的艾赛尼派的社团生活的资料,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所记载,在死海西部生活的艾赛尼教徒,他们奉行严格的公社制度,不娶不婚,与世隔绝,相信末日的到来,等待弥赛亚的来临,耶稣当属第一世纪时末日思想浓烈的弥赛亚运动信仰者,其实该门派并非始于耶稣,耶稣之前的约翰亦已属之,耶稣曾形容约翰「不吃不喝」,可知他过着严格的素食生活,这些清规苦行,对比起希律酒食终日的宴乐生活,那种强烈对比给耶稣带来的震撼,相信是无比巨大的。耶稣在福音书受到魔鬼试探的情节极有可能便是这段经历的反映,耶稣在离库姆兰修道院不远的地方进行独自的精神修炼时,他那忧郁修神色引起修道院的宗教首领的注意,修道院的信徒极力想把耶稣拉入社团,那些修道士来劝说耶稣把思想公之于众,以换取人间最大的权利,这是因为该社团梦寐以求的正是从法利赛和撒都该的手中夺回耶路撒冷的圣殿控制权,修道院的人正是以这些东西引诱耶稣,然而耶稣追求的并不是这些,于是予以断然拒绝。以上情境,戏剧性地反映在《圣经》所叙述耶稣拒绝来自荒野的魔鬼情节。
总结耶稣的早年思想性格及行为,他极可能有自闭倾向,而且对精神境界十分执着,内心隐伏着愤世嫉俗的情绪。
当他接触到表兄约翰在约旦河施洗的行迹,对耶稣来说可算是新奇,施洗者约翰在当时末世思想盛行的年代,鼓吹天国将临,世人应该悔改,耶稣作为基督教的创始者,必有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及才能,而且耶稣的亲民也使他在群众中有影响力,故此当耶稣要求受洗,施洗者约翰还不太愿意,并说“我当受你的洗”(9)。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耶稣的宣讲很多都是继承自约翰的,施洗者约翰宣称“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3,7)这些宣讲与耶稣何其相似!只是约翰的声音较多带着来自荒原恐惧的呼喊。不难想象,耶稣在约翰的影响下形塑了他心目中上帝的形象,约翰所信仰的上帝状似《旧约》的上帝,祂威严愤怒、冷酷寡恩,然而耶稣经历过拿撒勒小村那苦不堪言的生活,他目睹过病人的惨状,内心深处他直觉意识到人们需要的是仁慈温和的上帝,而不是残暴的上帝形象。耶稣拥有大卫王后裔血统,并从约翰那里意识到将会担当大使命后,便毕生投入了下去,发展到后来以先知弥赛亚自居。跟随约翰,传道施洗
自从耶稣加入了约翰的运动后,我们需要探索下当时这两位宗教领导人所思所想是什么的。据“Q”资料,耶稣是继承约翰的,在耶稣心中约翰才是自己的老师(详参从四福音看耶稣被神化的经过)。在耶稣生活的时代,社会充满着末日、弥塞亚降临的思想,但从死海古卷所透露,当时宣布上的的国降临的有两位弥塞亚,分别是大卫世系以及利末派亚伦系的后裔,更甚的是,根据公元二世纪<十二族长遗训>所透露,利末派兴起的祭司弥塞亚,其地位更高于大卫王系的君王弥塞亚。
死海古卷<马拉基书>有这么一段:“所以我要差遗我的使者,他将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他们必忽然进入他的殿,你们所寻求的主和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仰慕的...但他们来的时候谁能当得起他们呢?”(10)
约翰是利末支派的祭司,耶稣是犹大支派的大卫后裔,想必他们已经分别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与使命,重要的是,据死海古卷的<社会法则>看来,爱色尼人构想的祭司弥塞亚是居于「弥塞亚筵席」的首位的,在死海古卷<利末遗训>中就有这样一段爱色尼人盼望即将来临的祭司弥塞亚的文字:「他要为他的世代赎罪,他将被派遣至他的人民之子。他的话像天上降下的道,他的教训是遵照上帝旨意。他的永恒太阳要照耀,他的火要传遍地球上所有角落。黑暗便会从地上消失,深的黑暗从干地消失。」
故此耶稣之推崇约翰,以他为尊是可想而知的,耶稣事实上把约翰当作老师,他的言行,特别是那些声嘶力竭的呼喊,其实也是学自约翰的,这种师徒关系在福音书找不到,但从“Q”资料可以得到印证(11)。
公元27年是耶稣与约翰携手推进的一年,特别是这一年是七年一度的「安息年」,作为一个天启末日的犹太信徒,耶稣说了很多末日将临的话(12),其实他们是按照先知预言而发出这些宣告的,按《但以理书》,就已有「七十个七年」的异象预言的日程,James D.Tabor推测,按库姆兰社群的爱色尼人计算,他们把「七十个七年」总共的490年分为一段十个的禧年,每个禧年为时49年,每个禧年再分为七个七年,从公元前457年先知以斯拉重回耶路撒冷犹太人的重建算起,公元27年,只差一个「七」就成为了预言中的490年这个数目了,耶稣便在这个想法下说出了“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太24,34)这样的宣言(13)。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年是多么敏感的一年,耶稣与约翰必定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亦在预期两位弥赛亚出现的广大民众当中激发出无穷的希望,他们结成联盟,耶稣在南、约翰在北积极地传播着上帝之国的讯息,并为人施洗。继承约翰,广招门徒. 可是这种施洗运动在公元28年就中断了,因为希律王已经逮捕并处死了约翰,约翰之死,耶稣当然十分悲痛,但这也是耶稣的一个契机,耶稣成为了众人的精神领袖,而耶稣亦已意识到耶路撒冷的反对派已开始对付自己,所以他的行动亦只得转入地下,在公元28年春,耶稣冷战地思考了下一步的行动方案,他要绕过耶路撒冷、耶利哥等地,因为这是约翰被捕的地方,于是他决定穿越撒玛利亚的崎岖高山地带,直接往北走。
约翰被捕杀后,耶稣向群众不断发出「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的诉息,按当时耶稣身处的年代,犹太人深信着古代先知的预言,但以理说过在梦中看见四个大「兽」掌握全世界,在耶稣时代,这四国分别代表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若罗马势力一旦进入地中海,「第四国」时代就兴起了,再加上但以理十个禧年的倒数计时,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泛起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自己身处「末世」,上帝的国这一新时代即将来临。耶稣自少便熟悉这种天启观,成年后他从透过现实环境的经历以及希伯来的经卷不断内化、孕育,逐渐认知到自己就是弥塞亚,而古经文的说话,一直驱策着耶稣的言行举止,他感到先知的预言己经应验在自己身上,现在时候已到了,他要履行这一神圣使命了(14)。
从公元28-29年的短短两年,耶稣的传教运动席卷大地,耶稣作为一个政治革命家,他是反对希律、彼拉多的罗马集团的,但他并不突出地表现直接的军事对抗,他透过赶鬼治病来「捆绑撒旦」毁灭撒旦的国,与此同事,耶稣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他身边的人也逐渐多起来,正如《圣经》所说“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四方”(可:1,28),耶稣开始着手组织临时政府了,他受了死海古卷「十二人内部会议」的模式启发,选出了以十二使徒组成的「代表团」,耶稣构思每人主管以色列的一个支派(路:22,30),而回应耶利米书16:14-15等章节,耶稣展望未来号召离散在各地的以色列人重回以色列地(15)。与此同事,耶稣己意识到树立的敌人愈来愈多了,他也开始谨慎起来了,他内心害怕步约翰后尘,所以当他被问及是否该向罗马皇帝纳税的时候,他答:“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种模稜两可的回答反映他是多么的滑头!
耶稣之继承约翰,亦因此成了大众的希望,耶稣传道初期招收了十二个门徒,这些人几乎都是些极端民族主义者(16),他们实际是在寻找一个带领反抗罗马政府的人,有的甚至希望耶稣把异教徒朱迪亚驱逐出去,收复失地,他们把这种宗派主义寄托在耶稣身上。但是正如陈鼓应先生在《耶稣新画像》一书所说,耶稣是一个“温柔的梦想家”,结果后来追随耶稣的人逐渐失望,在这里其实已经埋下了犹大背叛耶稣的伏笔了。
所以当耶稣在逾越节后的山上垂训,他那滔滔不绝而又乏味的言论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传开了,结果令人失望了,那些民族主义者并不是要得到这些,从此以后拥戴他的人逐渐减少,甚至正如(约6:66)音所说:“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稣转过身来,伤心地对门徒说:“你们要离开我吗?”,朋友的泠漠,使耶稣感到:“狐狸有洞,又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
在四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常行神迹,在今天看来,耶稣的赶鬼冶病的行径:手按病人、口念咒语,其实无疑于巫医所为,至于经上记载耶稣的“神迹”,其实通通只是福音书作者根据《旧约》改写而来的,如五饼二鱼的故事便是《列王纪下》四章二十个大饼供一百人吃饱的翻版并夸大。事实上耶稣传道的过程,靠的是招摇撞骗,活像流氓行径。
除了耶稣身边的追随者对耶稣愈来愈失望和不满外,他家乡的人,由于对耶稣的底牌也早已摸得一清二楚,故此对他这个人间救世主也是不屑一顾的,对耶稣的江湖鬼把戏更完全不受:“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那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幺‧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幺‧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幺‧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幺‧这人从那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4-58)
本章经文到此然而止,暗示出耶稣一直是靠着所谓的“异能”骗人的,身为所谓的救世主,并不能以理服人,反而不断把玩巫医巫术,活像江湖骗子,又不能令人信服,岂不让人啧啧称奇?
由于宗教事业的不顺利,不断遭人白眼,耶稣的性格由初期的柔和可亲,变得愈来愈急躁,脾气愈来愈坏,甚至动植物都成为了他出气的对象,经文曾经记载着耶稣的奇言奇行,着实令很多基督徒难以理解:“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太21:18-19)
弥塞亚思想的发展 我们可以将施洗者约翰之死视为耶稣由人性步入魔性的分界线,约翰死后,耶稣是十分悲痛及震撼的,因为约翰是他的师传,约翰一死,令他对上帝之国的信念产生冲击,但是耶稣很快便从古经卷中找到了约翰之死的解释:万军之耶和华说,「刀剑哪,应当兴起,攻击我的牧人和我的同伴,击打牧人,羊就分散。我必反手加在微小者的身上。」(撒迦利亚书13:7)
我们可以想象耶稣读到这段经文后的内心状态是什么的,主的牧人将被剑击打,这不是他的师传约翰又会是谁呢?而根据撒迦利亚书12章,更提到「大卫家」的人要受伤或被「扎」,而经文中提到的「拿单家」及另一群人「利未家」,简直就是直指耶稣,因为他的母亲就是拿单一支传下的大卫后裔,并拥有利未血统!而正如(可9:13)所说,耶稣一直是按照「经上所指着他的话」解读施洗约翰之死的,故此,撒迦利亚书中「击打牧人,羊就分散」的话在耶稣心灵得到巨大的回荡,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终将面临同样的遭遇,耶稣很大可能曾经向门徒说过自己将受到试炼的话,到马可在耶稣死后编写福音书的时候,便马后炮地描述耶稣向门徒预示即将被定罪、受到吐唾液及鞭打的对待,三天后复活的情节(17)。
对于自己是神子,初期的耶稣也从没有过这些观念,但经过疯狂的幻想,尤其是得到他的门徒西门彼得的附会,使耶稣甚至乎误以为自己当真是神的儿子,这在心理学上可视之为妄想症,从此他便以神子自居,甚至乎不知不觉地代入这个身份,确认自己为弥塞亚身份后,他的性格亦渐渐变得自负,初期可爱的富有人性,充满同情心的性格因而消失,耶稣的魔性尽显除了表现得非常狂妄外,更加含有强烈的复仇欲:“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9:23)“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27)(18)“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太10:34-37)(耶稣身为私生子,本身欠缺家庭观念及人伦道德,故此为求达到传教目的及满足其急遽膨胀的宗教统治欲,他刻意破坏人的伦常道德,要人们六亲不认地跟从他。)“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太10:14-15)“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太23:9)“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太12:30) 甚至乎“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罢‧”(路19:27) 实在是骇人听闻!耶稣至此,巳到了变态失控的地步!此刻的他,内心充满着狂热的宗教情绪,他敌对世界、憎恨家庭、仇视人类,激烈的自我膨胀,以真理自居,凡与他相左的他一概不能接受。
初期未变质之前的耶稣,尚会温柔地说:“你们祈求,就给你”,魔性发作后耶稣竟然以童女打灯比喻天国,童女叩求,但主人却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见太25:1-12)耶稣自私、狠毒之心立见!。
耶稣报复心理,其实是源于他在犹太省传道事业受挫而激发的,学者陈鼓应先生分析基督教的起源时指出基督教是源于憎恨心理,故此耶稣所构想的地狱是烈火永不止熄,毒虫永不死亡(19):“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你们又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必有许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恶‧”(太24:,9)“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25:41-46) 简直是令人发指的复仇心态!
学者马小军、罗林平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耶稣这时期激烈的思想所隐藏的精神状态,由于耶稣是私生子的缘固,他从童年到成年内心一直怀着对自己母亲的蔑视及对世俗的愤恨,这种精神状态长期处于力比多(libido)而不能发泄,导致他夸大了社会秩序的不满,产生激烈的反抗情绪,极度的自我中心及激烈情绪使他渴望对立者得到无限的惩罪(20)。 而且耶稣的话语很多是模仿《旧约》的,例如耶稣讲述末日景象,从中也反映出耶稣本人受犹太教宗教思想影响之深刻,他的仇恨精神,全部倾注在《旧约》中残暴的耶和华形象及恐布的末日。“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天势都要震动‧”(太24:29)明显是模仿先知约珥的: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珥2:31)
在《圣经》中,我们常常看到燔祭牺牲的事,如亚伯拉罕以儿子作为神的燔祭,《士师记》中士师耶弗他以独生女向耶和华生祭,这些都是古民野蛮的习俗,这些观念亦启发了日后耶稣自以为全人类赎罪的联想,这亦导致他后来以牺牲者自居的心态,当后来环境对他愈危险,他便愈盼望有人对他下手,从而成全他是神之子的幻想心理。
耶稣的死 耶稣最终死了,而且被背叛他的门徒出卖了,在此我们必须回答为什么作为耶稣门徒的团体会继续存在并扩大下去,并且把耶稣神化,最终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或者我们可以这样问,耶稣的门徒是怎样认识到耶稣的神性的呢?他们是怎样从起初耶稣被捕时“全都离开他,逃跑了”到最后成为大无畏的传道者呢? 耶稣死后,那些为保身家性命的人心中自必然出现一种耻辱感和内疚,我们也可假设耶稣死后,必发生着一个强烈事件深深刺激着稣的门徒,导致他们的思绪产生极大的转变。在缺少历史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在此只可作一些合理的推测。
《马可》和《马太》一样,在此处使用的语言十分强硬,使用了很多文字来叙述彼得不承认,发誓说:「我根本不认识此人。」
彼得作为门徒的代表,自必然也受到了最高参议院的审判,所以得要当着大祭司和议员的面“赌咒发誓”否认耶稣。结果耶稣的门徒既没有受到牵连及迫害,一切的过错全都落在了耶稣一人身上,成为了替罪羔羊,难怪彼得在事后哀伤地痛哭:“主转过身来,注目看彼得,彼得记起主说过的话......。彼得出来,禁不住痛哭起来。”(路加福音22:60)
门徒为了自保,与最高参议会进行了交易,群众的“不要耶稣要巴拉巴”暗示了最高参议会己经作出了答允,只要杀了耶稣,门徒们就可得饶。第二日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经过众人的嘲讽后,钉上了十字架,耶稣是被门徒出卖的,在临刑前,本应是怀着仇恨的心,但是他的门徒听到耶稣竟然说:「天父啊!晓了他们吧,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这时的耶稣狂热的宗教情绪被满足了,但在十架上的他,内心不免有被遗弃的感觉。「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我?」
圣严法师指耶稣后期思想变得愈来愈暴戾,已经失却了前期作为宗教改革家的可爱之处,他的早逝,使他的暴变思想尚不致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故此他死时,他前期表现出那些可敬可亲的人格尚存留在门徒脑中,怀念不已,耶稣的死,他的门徒在神思恍惚之际幻觉耶稣重现,也未可知。倘使耶稣的死再推迟二三十年,他那急遽自我膨胀并以救世主自居的心态必然使人纷纷扬弃(事实上,耶稣末期身边的人已出现这个趋势,耶稣之被钉,亦是性格使然)(21)。
耶稣的宽宏使门徒对耶稣有一个新的认识,耶稣虽死,但他的音容想必在门徒的脑海,在他们的思想中,耶稣更是没有死,仍然在对他们说话,正因为那种悔恨和依恋之情使门徒们克服艰难困苦,把有生之年贡献在福音传播上。换句话说,基督教的早期传播是基于门徒的神秘幻像和精神错觉驱使的。
耶稣死亡之时,正是犹太人吃逾越节筵席之时,大祭司让罗马兵丁打断受刑者的腿,免得尸首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当士兵扎破了耶稣肋旁,耶稣并无反应,他已然死去了。
耶稣死后,他的随从们立即要面对如何处理他的尸首问题,当时已是黄昏,逾越节筵席将要开始,若耶稣之尸首留过夜,无疑是全家人之耻,故事发展下去便是基督教的核心部分,耶稣从死里复活,向门徒显现并升天,并引起一连串的猜测,而更有人推测耶稣在十字架上根本并没有死,但事实上是否如此呢?我们尝试根据错综复杂的资料作出合理的揣测。
《马可》是成书最早的福音书,但根据《马可》的原始版本的最后一节(16:8)(22):「她们(两位玛利亚与撒罗米)就出来,从坟墓那里逃跑;又发抖又惊奇,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
这里透露了耶稣死后复活的天机,若然耶稣死后复活,作为成书最早的《马可》怎么可能会漏掉这一极重要的情节呢?其实有关耶稣显现最早的记述并不在四福音书,而是在使徒保罗于公元五四年前后写成的《哥林多前书》中,这已经不禁令人怀疑复活之事是源出于保罗的所谓「异象」。
其实正如前述,耶稣死时正值星期四晚逾越节筵席到来之时,耶稣的随从必须立即处理耶稣之尸首,他被急忙地暂时安葬在一个墓里,到星期日那天抹大拉的玛利亚于清早独自到墓时,尸首已经不见了,最合理的可能性应该是有人把耶稣遗体移走并重新安葬,所以耶稣的墓空了纵然是事实,也未必能使耶稣复活升天之说成立,因为这是神学信念,并非历史事实,换句话说,耶稣死后本是被暂时安葬,那么他的墓空了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James D.Tabor推测,耶稣暂时安葬后,很可能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和他的妹妹撒罗米及一众跟随的妇女帮忙搬走了遗体,据《马可》(16:1),她们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据犹太人习俗,人死后必须于二十四小时之内安葬,她们根据犹太传统以香膏为耶稣洁净遗体,正是挚爱的表现,而照《约翰》所记,当时抹大玛利亚显然没有在场。
复活观念的来源 耶稣的复活观念,在历史的发展也是其来有渐的,古巴比伦宗教有一种现象,就是经过相当时间后,要把部落酋长杀掉,目的是趁他精力尚未衰竭时入土,以后演变为以犯人冒名酋长替死,这种宗教习俗逐步成为了神话,称人民吃的谷物是神圣酋长的肉,饮的葡萄酒是他的血,以后到了希腊神话中又产生了奥西里斯被杀复活、阿多尼斯被杀又复甦、阿提斯死亡后三日复活的传说,到了公元来临之际,犹太人接受各民族的复活观念的影响,必然认为上帝所派遣拯救他们的弥赛亚也和古代的复活神话一样,先被杀而后复活拯救人类,后来耶稣的被钉及复活正是这种神话的套用(23)。耶稣会再来吗?“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马太16:28)“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 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马可9:1)“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 神的国‧”(路加9:27)“念这书上预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启示录1:3)“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启示录22:7)
基督教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历史,事实证明耶稣基督重临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耶稣实实在在地说“站在这里”世代的人必“看见神的国”,但二千年来一直没有实现。
注(1)李雅明:《我看基督教 -- 一个智识份子的省思》,台湾桂冠图书,2006年,第50-57页。
(2)同上书,第44-46页。
(3)关于圣灵生子的神话,可详参李雅明:《我看基督教 -- 一个智识份子的省思》第47-48页、T.L.Miethe,editor,Did Jesus Rise from the Dead? - the resurreection debate, Harper and Row, 1987年,第9页、C.D.McKinsey,The Encyclopedia of Biblical Errancy,Prometheus Books, 第117-120页, 及 H.Shanks, ed. The Search for Jesus, Modern scholarship looks at the Gosels,Biblical Archaeology Society 等书。
(4)马小军、罗林平谭:《神迹‧智慧‧箴言 --- 耶稣言行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5页。
(5)James D.Tabor:《耶稣的真实王朝》,大块文化,2008年,第74-77页。
(6)同上书,第83-89页。
(7)可参阅《耶稣行纵成谜的岁月》一书。
(8)James D.Tabor:《耶稣的真实王朝》,大块文化,2008年,第117-127,146-147页。
(9)约翰给耶稣施洗时,神的灵降在耶稣身上,并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但他在给耶稣施洗后,反而对耶稣的身份表现怀疑:“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幺,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马太11:3),这是福音书的一大矛盾,究竟是约翰不相信当时的异象,还是这异象是渲染出来的呢?
(10)转引自James D.Tabor:《耶稣的真实王朝》,第188页,原文出自吉卜森《施洗约翰之岩洞》(The Cave of John the Baptist;New York:Doubleday,2004)
(11)James D.Tabor:《耶稣的真实王朝》,大块文化,2008年,第186-190页。
(12)见(路加3:9)、(路加12:56)、(马可13:30)、(马可9:1)、(路加22:30)等等。
(13)同上书,第184-186页。
(14)同上书,第199-203
(15)同上书,第208-209
(16)民初朱执信曾根据日本学者幸德秋水《基督抹煞论》一书的说法,指出耶稣招收十二门徒的数目乃是上应天的十二宫,而这种传说自古已在小亚细亚流传。
(17)同上书,第223-230
(18)据英文本的版本,不论是詹姆士王钦定本,,修订标准本,耶路撒冷本,原文是:“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现代教会为了淡化耶稣大逆不道的这句说话,不惜肆意把“恨”字隐藏了。
(19)陈鼓应:《耶稣新画像》,中华书局,1991年,第147-150页。
(20)马小平、罗林平谭:《神迹‧智慧‧箴言 --- 耶稣言行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10-11页。
(21)释圣严:《比较宗教学》,台湾中华书局,2002年,第284-287页。
(22)公元四世纪的虔诚抄经人续补了第十六章九至二十节,但这是原始本所没有的,已且时间上已晚了三百年。
(23)陈曦文:《精粹世界史--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