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光揭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转载]心认知之健康互动

$
0
0
原文地址:心认知之健康互动作者:

每个人最早的人际互动是从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互动开始的。与父母的互动,奠定了每个人成人后与这个世界互动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多种多样,然而,能够促进关系健康发展的互动模式,却只有一种,心灵修行者称它为一致。

让我们先来模拟一段对话。假设,十多岁的小可患有一种无名的头痛症,小可的父亲经由多方寻访,终于找到了一剂可能对小可的病情有改善的处方。在小可服用一天该处方后,出现了反胃呕吐的症状。于是,小可告知父亲:“爸爸,我喝了那药之后胃不舒服,总是想吐。”这时候,父亲的回应可以是以下中的一种:

1、讨好:“噢!对不起宝贝!爸爸错了,爸爸不应该胡乱给你试药方。你一定要原谅爸爸的无知,你要相信爸爸,爸爸绝对不是有意的。”

2、指责:“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就这么一点儿不适,就把你搞得面色苍白!”

3、超理智:“你的肠胃一直都是有问题的。根据××医生的指示,在肠胃有问题的情况下服用这剂药方,出现如你所述的这些症状是正常的。”

4、打岔:“刚刚你妈妈叫你帮忙打扫房间,你做到了吗?”

5、一致:“噢?这药方让你感到不舒服呀。不好意思,孩子,爸爸不知道它会让你如此难受,要不明天你看看能否找个时间我们一起去找××医生咨询一下,你觉得怎样?”

在上面这些回应中,只有第五种是促进小可父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对比上面多种回应,我们可以看出,一致的互动模式的特点有平等、促进自我觉察、促进关系平衡。一致的互动模式是成熟的,其中促进关系平衡的特点特别有助于预防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依赖与过度索取的情况。

真正意义的健康互动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我了解我的感受,我也了解你的感受。

2、我能够尊重你的决定。

3、我能够自由地为自己做出决定。

无论是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抑或是一致,都是我们日常与人互动习以为常的模式——我认为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被使用的频率会大大高于一致。我们可能会执着于其中一种或两种互动模式。然而,无论我们与人的互动是采用哪一种模式,我们都需要了解,只有一致的互动模式才能带动彼此的健康发展;只不过,我们无须强迫自己从非一致的互动模式转变成一致的互动模式。将一致作为常用的互动模式是需要靠我们不断自我觉察的,而我仍然相信,非一致的互动模式依旧能够帮助我们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更加认识自己。

 

我在这里所要谈论的,并非基督徒彼此之间的互动模式,也非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互动模式,而是基督徒与神的互动模式。基督徒对神的态度几乎不存在一致;由于神(和神职人员)对基督徒的态度更多是指责、超理智以及打岔,使得基督徒迫于压力与恐惧,只能采用讨好回应之。越虔诚的基督徒,越重视讨好神。他们认为,只有神所赐的爱、平安与喜乐,才能使人生健康发展;只有神悦纳他们生活的点滴,他们才能更加忠心地仰赖神;而这些,只有爱神——遵守神的律法——才能实现。

从一个人向神进行决志祷告、接受耶稣基督成为他的救主以及生命的主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自行从他生命的宝座上退了下来,然后将该宝座“归还”给耶稣。这样的意愿,是基督徒信主的基础以及成圣的必备条件。基督徒放弃了掌管自己生命的权利,并认为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每当他们无意识地为自己的生命出谋献策时,他们若因此而产生负罪感,必会悔改认罪,然后将握在自己手中的事及权利“交还”给神。这样一来,必将导致一个结果:基督徒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独立感受的能力,以及逐渐放弃决断的权利和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义务。

每个人的人生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需要考虑的大小事情,譬如要考哪一所学校?要到哪家公司应聘?要如何与同事相处?要如何考虑成家之事?要如何对待自己身体上的疾病?是否要让隔壁的那个奇怪的人来家里做客?是否可以去那家新开业的娱乐场所?是否可以接受那位长辈所传授的新观念?是否要把这个月的一部分薪水奉献出去?……这一切的事,都需要动用我们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和决断能力。然而,由于基督徒生命的掌管者并非他们自己,而是神,这就意味着基督徒必须屏蔽他们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和决断能力,并寻求神的意思——从《圣经》以及其他基督徒(一般是牧师)处寻求答案。基督徒相信,一切答案都在《圣经》中,而只有这本古老的书才配成为他们一切事的指引。从表面上看,基督徒可能有在思考,可能有在感受,也确实做了一些决定,但是,这些并未出于他们自己的内心,并未体现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来自他们对《圣经》以及其他基督徒的教导的记忆。他们将《圣经》以及其他基督徒对特定事件的教导存储在大脑中,每当这些特定事件发生时,这些教导的记忆将会自动被激活,然后这些记忆会代替掉(屏蔽)那些自发产生的思想和感受。只有这样,基督徒才能确保他们所想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符合神的标准,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讨神的喜悦。

像基督徒与神这样的互动模式,是不是很像我们许多人还未懂事时与自己的父母的互动模式呢?基督徒要求自己回转成婴孩的样式,而他们也切实努力地这样实现了。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大概是12岁之前,我们并没有成熟的思考能力和决断能力;纵然当时的我们的感受能力比成人要强,但是我们很难将自己所感受到的,用日常生活的逻辑式语言表达出来,以致于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然而,当我们步入青少年时期并开始叛逆的时候,我们就逐步开始考验自己的这些能力,并一点一点地从生活中得到支持和验证,最后这些能力就会越发成熟,我们也渐渐相信自己的这些能力,以致于获得自信。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6岁的小孩之所以相信他若将自己的手指放在点燃的蜡烛上面就会受伤,是因为他的父母曾经教导过他,“把手放在火上会很痛的噢”。因此,他相信了父母的话。可是,当这个年轻的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然后开始叛逆时,他也许会故意违背父母说过的话,然后真的将自己的手指放在点燃的蜡烛上面。这时,结果可想而知。然而,他却只有通过这样的尝试,才能让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从“相信父母说的是对的”转变成“明白自己体验的是真的”。他会形成属于他自己的思想——“火会烧伤自己”,而这个思想将会代替原先被告知的教导——“把手放在火上会很痛的噢”。他做决定的基础也随着思想的改变而发生了转变,从原先的“如果我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我就会被骂/我就会自食苦果”转变成“我不能让自己受伤,我要保护自己,所以我不能去碰触火”。

我们在童年及更早的时候,由于自己没有能力供养自己、照顾自己、爱自己,以致于我们中很多人会选择通过讨好自己的抚养者(通常是父母)和长辈(包括亲戚中的长辈、学校的老师以及其他年长者),来确保自己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是,自12岁开始,我们渐渐学会叛逆,这叛逆实际上意味着追求独立。我们开始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决定,并开始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是惊人的准确,我们开始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挑战权威,会让自己尽可能不要被父母控制和管辖。当我们成人时,我们已经不需要通过讨好父母来使自己获得价值感和安全感了。所以,叛逆是成长的标志,它意味着迈向成熟。但遗憾的是,叛逆对基督徒而言,却是危险的标志,因为它意味着远离神。这也难怪许多基督徒父母会一致认为孩子叛逆是件不好的事并且应当制止了。

神到底为什么要让基督徒讨他的喜悦呢?难道全知全能的神不晓得这样的互动模式是不健康的吗?讨好具有阶段性的功效,正如我在上面所描述的,但是,被称为“模范父亲”的神似乎热衷于将他的儿女们(基督徒)套在这种使人的生命停滞不成长的互动模式上,这样一来这些神的儿女就没有机会真正长大成人,即在心智上成熟了。长久以及僵硬的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会导致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也会使关系中的双方逐渐丧失自我觉察的能力。神与基督徒的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互动,因为它违反了真正意义上健康互动的几个要素:

1、基督徒不了解自己的感受,他们也不了解神的感受。

2、基督徒不确定神是否了解神自己的感受,但基督徒相信神了解他们的感受。

3、基督徒绝对服从神的决定(请认清“尊重”与“服从”的差异)。

4、基督徒相信他们没有权利要求神尊重他们的决定,而对于神是否真的尊重他们的决定,他们并不确定。

5、基督徒不能够自由地为自己做决定,而必须全然按照神的旨意做决定。

凡事荣耀神是一种特殊的讨好方式。讨好神可以说是一个大概念,它普遍指的是基督徒尽可能完全地按照神明示和暗示的旨意——暗示的旨意通常指基督徒通过向神祷告而获得的来自神的指示——去生活。讨好神侧重的是如何面对神,而荣耀神侧重的是如何面对人(尤其是不信主的人)。荣耀神通常体现在基督徒努力传扬神的正面品质——对基督徒而言,神的品质都是正面的——并活出神的这些正面品质,以及基督徒尽可能地否定神(基督教)从古至今对世人的伤害和因此所产生的负面品质。

讨神的喜悦使基督徒将自己造就成一个僵硬的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受都是僵硬的,犹如机器人一般。在基督徒幻想出来的天堂永生中,我看到的是一副没有生命力的场景:基督徒机械性地在敬拜他们的神,机械性地在做神要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每次一想到这儿,我的大脑就会自动地浮现出“傀儡”这个词语。而在今生荣耀神的道路上,基督徒压抑了各种因自我强迫而带来的痛苦,他们努力成为别人(神)要求的模样,即使他们内心深处对他们不断呼唤——“这不是你原本的样子!”他们仍然无动于衷,并继续将自己训练成一名属灵的精兵。基督徒主动放弃了有血有肉的人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自接受耶稣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耶稣了。我始终很喜欢一位朋友说过的一句话,“真神不会想要人的灵魂。只有恶者,才会用人的灵魂作为定契约的交换物。”

 

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体验过一致的互动模式。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在与人的互动中,没有体验过一致,那么他便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只有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这几种了。体验过一致的人,通常都会品尝到这种互动模式带给他的平等、喜悦和安定感,然后逐渐认出其他非一致模式的不自然。尽管有些体验过一致的人仍然会在他们的日常互动中继续采用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但至少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认识到一致带给人的益处,并在实践中更多地实现一致以及追求它带来的益处。然而,我认为,还是有一部分人,即便曾经体验过一致,但他们仍旧被某种或某些非一致的互动模式所束缚,而这些束缚,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他们儿时与父母的互动,以及家庭对某种特定模式僵化的互动环境。由于基督徒对神的态度更多采用的是讨好,而神对基督徒的态度则是采用指责、超理智和打岔,所以在下面我将按照这样的规律,逐一阐述这四种模式在家庭中带给人的影响。

1、讨好型的子女:

也许由于父母太过严厉等原因,讨好型的子女经常处于受惊吓和恐惧的状态。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安全的,至少他们这样觉得,他们也很容易感到羞愧。这些感觉会使子女固着于对父母的讨好中。他们相信,只有让父母高兴,他们才是安全的。

讨好型的子女不容易自己做决定,他们做的决定大多会被父母反驳、批评和“修正”。他们也不容易为自己正在做的事负责任。他们在家里经常感到没有地位,感到自己在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心中是没有份量的。其他的家庭成员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得干什么。他们不容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们的父母足够强势的话,他们独立的一面和追求独立的欲望可能会被父母剥削和吞噬。也许他们的父母在意识层面很希望他们能够长大成人,但在潜意识层面,却希望他们永远是自己手掌心的宝贝。讨好型的子女的父母通常有比较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讨好型的子女在他们自己与父母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互动中总结出一个信念,“只有讨好权威,才能使我有价值感和安全感。”当这些讨好型的子女皈依于基督教后,他们会被“我们要讨神的喜悦”这种熟悉的味道深深吸引。对他们来说,自己是无能的——在他们儿时与父母的互动中总是证实了这一点,只有通过讨好神,才能得到神的爱,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给予自己爱。他们也许会经常感受到来自神的爱的温暖,而这种温暖,实际上是他们儿时讨好父母后父母对他们的回应的一种复制(移情)。

2、指责型的父母:

指责型的父母的外显情绪主要是愤怒,而内隐的感受却是低自尊。指责型的父母的过去也许正是讨好型的子女。长久的讨好会使人在他的潜意识中积累愤怒(怨恨),这些愤怒会让他在其他实际互动中爆发出来——爆发的对象不是使他愤怒的对象。

指责型的父母在指责他们的子女时,唯一的目的仅仅是发泄愤怒。他们并不在乎他们的指责是否得当,他们也不在乎他们的教育是否正确,他们更不在乎子女的感受;即便他们表面上说是在乎的。如果我们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那些指责型的父母的话,我们不难发现,指责型的父母在指责(教训子女)时,他们的话通常是没有逻辑的,这些话更多是出于父母对子女或事件主观的猜测和臆断。另一方面,指责型的父母没有办法为自己的愤怒情绪负责任。他们只有通过对其他人发泄自己的愤怒,才能感到舒服一些。他们不容易通过自我觉察,去觉知自己愤怒情绪背后的根本原因(低自尊)。

当指责型的父母的子女成为基督徒后,他们同样会被一种熟悉的味道深深吸引——纵使这种味道是令人不舒服的,但熟悉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圣经》中(尤其是旧约)所描述的神,动不动就杀人、毁灭整座城,并感动他所拣选的人杀人和发动战争,这样的神,对指责型的父母的子女而言,与他们那动不动就会发火的父母在整体印象和感觉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指责型的父母对他们的子女发脾气是没有明确理由的,甚至有时候是毫无理由的,而这些父母又非常重视他们在家中的威权和不可侵犯的地位。如此一来,当这些父母的子女成为基督徒后,这些基督徒会非常执着地相信,神是公义的。即使许多不信主的人能够找出神并不公义的证据,但这些基督徒仍然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儿时与父母的互动,使他们相信神的管教和惩罚必然起因于他们犯的错,因为神是绝对不会犯错的;或是这些管教和惩罚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神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宰,他做的任何事是不需要向人阐明理由的。指责型的父母的基督徒子女始终活在对神的恐惧中,而这份恐惧,会使他们获得安全感——从熟悉的环境而来的安全感。

3、超理智型的父母:

心灵修行者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99%是基于感受的;即使那些认为自己很理智的人,他们的理智依然是基于感受的。超理智型的父母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忽略感受。刚出生的婴孩的感受是100%灵敏的,将他抱在怀中的人的情绪会直接从婴孩是哭闹或是安静中体现出来。心灵修行者认为,只有注重个人感受,才有可能心灵成长;仅仅是在理智层面增长智慧,并不会带来心灵上的成长。可是,超理智型的父母却不认同这一点。

超理智型的父母会塑造一个冰冷的家庭环境。他们说有爱,但他们的子女却感受不到爱;他们说有愤怒,他们的子女却感受不到愤怒。超理智型的父母会造就两种类型的子女,一种是把理智当作感受的子女,另一种是直接忽略感受的子女。

所谓把理智当作感受,是指那些用“理智的器官”去执行本应用“感受的器官”去执行的事。打个比方,幸福、感恩、尊重,均是一种感受。一个人之所以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之所以知道自己是被人感恩的,以及之所以知道自己是受到尊重的,是由于他感受到了幸福的感觉、被感恩的感觉以及受到尊重的感觉。但是,把理智当作感受的人,他们会把他们所认知的一些道理或法则作为标准,然后去评判他们自己的幸福、被感恩以及受尊重的这些感觉是否存在。这些人与他们的感受分离开,感觉不到各种感受,并错把“根据某些道理或法则,我是……的”认作“因为我感觉到……,所以我是……的”。

当这样的人成为基督徒后,他们会非常快就融入到与神的互动中。因为基督教信仰并不认同感受,它是否定感受的。许多基督徒表达道,“感受是不重要的,人不要依靠自己的感觉。”这样的观念,会导致一系列后果。例如,基督徒被教导“信主的人有喜乐,有平安”,于是,基督徒将这一教导化作信念,并暗示自己,“我有喜乐,我有平安”,或者暗示自己,“我应当有喜乐,我应当有平安”。即便基督徒自身感受不到任何喜乐和平安,但在他们长时间的自我催眠下,他们依旧会认为自己享受在喜乐和平安之中。又如,基督徒被教导“神是慈爱的,是公义的”,于是,当基督徒在《圣经》中读到有关神残暴的章节时,他们便会暗示自己,“我要相信神是慈爱的,是公义的”,如此的暗示会压抑他们因读到这些残暴片段而产生的对神的慈爱以及公义的属性的质疑,以及这些质疑可能会导致的对神的新的认知。在基督徒长时间地这样自我催眠后,当他们再读到这些令人发指的《圣经》经文时,他们便会毫不怀疑地感到神的慈爱和他的公义。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有很多。对于超理智型的父母的子女而言,他们从小到大感受几乎不被承认的经验,会成为他们相信神同样如此要求——要求基督徒不可遵从自己的感觉生活——他们的确据。

对于直接忽略感受的子女,他们实际上是不信任感受的。他们认为感受是不确定的、是不真实的。与把理智当作感受的基督徒子女一样,直接忽略感受的基督徒子女,会非常容易融入与神的互动中,他们比较容易讨好神。许多基督徒在成圣的道路上,必须恒久忍耐,必须控制住自己的各种欲望。这些“必须”所带来的痛苦,对那些已经“剪断了感受神经”的基督徒而言,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4、打岔型的父母:

打岔型的父母可能自己(曾经)拥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母。一般地,在非常高压的环境下会比较容易产生打岔型的人。打岔型的父母对事情最常见的态度就是置之不理,他们在讨论问题时很少正面回应,他们擅长转移话题、偷换概念,在他们的脸上最常见的神态是翻白眼、撇嘴或是把眼睛从重要的人或东西上转移到别处。我们可以想像,几个家庭成员在彼此讨论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打岔型的父母却会在其中悠闲地哼着“一闪一闪亮晶晶”。

打岔型的父母的内在感受通常是眩晕,这种眩晕与他们曾经在高压的环境下待太久有关。打岔型的父母的子女最常见的一个缺陷就是缺乏对逻辑的分辨能力。打岔型的父母说话均是没有逻辑的,而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子女,自然会丧失基本的逻辑感。通常情况下,打岔型的父母的子女非常容易被基督教吸引。因为基督徒在传福音中,采用的都是诡辩的方式。不诡辩则无法传福音。基督徒采用诡辩的许多情况,都与打岔型的父母平常对各种人事物的回应情况相当相似,甚至有时候是相同的。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打岔型的父母很少正面回应他人的问题。若他们不通过转移话题来避开回应的话,通常会使用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回应之;这个反问句有时候会带出许多其他的问题。打个比方,一个孩子手持一盒感冒药然后对他的打岔型的母亲问道,“妈妈,我的肚子不舒服,吃这个药可以吗?”这时,他的母亲也许会这样回应,“你觉得你吃这个药,将来就会赚大钱吗?”可以看出,这种反问方式,是一种没有逻辑的回应,而这个孩子在收到这样的回应后,通常是一头雾水。

除了无逻辑的反问外,打岔型的父母还会使用偷换概念的回应方式。记得有一位打岔型的母亲就三番五次地拒绝她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上的一些帮助,而这位母亲拒绝的理由是,“依赖我是不对的。”这位母亲把“帮助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概念偷换成“允许孩子依赖自己”,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偷换行为通常不是有意识的。

打岔型的父母的思维方式由于是缺乏逻辑的,使得他们的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会比较缓慢。当打岔型的父母的子女接触基督教福音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容易被“迷惑”,而没有办法及时认出这些福音“真理”背后被运用的诡辩技巧——一般情况下,基督徒的诡辩行为是无意识的,他们只不过是将过去所听过的福音原封不动地搬出来而已。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