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宗教能否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或者我们能借助宗教拯救社会危机?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说来,宗教具有心理调适、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群体凝聚、社会控制与整合等方面的功能。纵观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宗教既可以成为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是导致分离族群、愚化民智、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尤其是在一个深刻变革、快速转型的社会中,宗教的这种双刃剑作用表现尤为突出。世界范围因宗教因素引发冲突动乱的严酷现实,以及我国开放条件下借宗教聚敛钱财等种种无序现象,都警示我们要十分慎重地认识宗教的两重性。
毋庸置疑,近代西方社会的启蒙和现代化的推进,是宗教影响日益弱化的过程。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革命是从反神权开始的,标志是政教分离与宪政的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随着社会世俗化的发展,宗教早已不占据西方社会的中心位置。马克斯·韦伯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发展轨迹概括为“世界的解魅”。现代化就是一个逐渐摆脱宗教影响的“解魅”过程。所谓解魅,意指整个社会走出宗教的全能控制,人生活在一个理性主义的世界。宗教的影响力更多地表现在个人信仰层面,属于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法律信仰是社会共识,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
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同样不具有价值支撑、重要引领或者主导性作用。唯物史观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是社会发展决定宗教发展,不是宗教发展决定社会发展。当然,宗教利用其特有资源,对社会发展进程发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是争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过去我们曾经长期迷失在对宗教的简单化否定中,今天我们也不能陷入对宗教过分推崇的新误读中。宗教的本质属性是对超自然力的信仰,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宗教的思想基础是盲目信仰,而不是理性、思辨”。“宗教继续存在这个事实,可以找到科学的说明,但决不能由此证明它有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