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宗教一瞥
——浅析台湾道教
[摘要]: 无论从神明对象看,还是从仪式、载体看,道教对台湾民间信仰都具有重大影响。道教已融入台湾民间信仰生活之中。这既是华族社会移民习俗延续的结果,也是中华民族包容文化的精神结晶。以道教为大宗的台湾民间信仰,表现出浓烈的寻根意识,成为民间社会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稳定社区的作用。
[关键词]: 道教; 台湾; 民间信仰;
Simple talking the religion in Taiwan
——Analyzing the taoism in Taiwan
[Abstract]:The great impact of Taoismonfolk beliefsin Taiwan is demonstrated not onlyin the spirits and demonsinworship ,but also in the rit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is has resultedfromthe continuityof original customs amongoverseas Chinese commu2nities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in Chinese culture. In Taiwan,folk beliefs relatedto Taoism showa strongattachment to theoriginal culture , which constitutes a cultural bridge across different belief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social and everyday life.
[Key words]:Taoism;Taiwan; folk beliefs;
1. 绪论
1.1文献综述
我国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峡两岸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历史悠久。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态,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传播、衍变的整体历史过程,大约迟至中古以后才经由南方的福建传入台湾。台湾道教在长期衍变发展的过程之中,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逐渐形成了移民性、宗族性、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而此诸多特征也决定了台湾道教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
1.2 研究框架
本文通过对台湾道教的历史、现状、特点、组织以及其对台湾民间信仰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对比详细剖析台湾道教的各个方面,为你展示一个立体的台湾道教形貌。
1.3 术语说明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2.台湾宗教一瞥——浅析台湾道教
我国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海峡两岸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历史悠久。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态,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传播、衍变的整体历史过程,大约迟至中古以后才经由南方的福建传入台湾。明代以后,随着两岸交流逐渐增多,移民人数的激增与规模的扩大,仅在两百多年的时间之内,道教的传播就迅速扩及台湾全岛。当今的台湾道教,信众广泛,庙堂林立,约有社会各阶层的信众数百万,宫观庙堂数千座,形成台湾规模最大的宗教形态,对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民间信仰、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乃至经济生活、政治取向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台湾道教在长期衍变发展的过程之中,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逐渐形成了移民性、宗族性、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而此诸多特征对于台湾道教的未来走向与发展趋势皆有决定性的影响。
2.1台湾道教的历史
台湾道教来自我国大陆,与大陆移民有密切关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早在唐末台湾可能就有道士的足迹了。道教正式传入台湾是在明代。据日本洼德忠在他著的《道教史》一书认为,道教是明代从临近台湾的福建、广东的移民带入台湾的。他说: “据夏威夷大学教授萨梭氏说,道教于一五九零年(万历十八年)首次传入台湾,传入者是出身福建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传入地在台南。后来,在一七四零年(乾隆五年)茅山、正一派又传入台湾北部,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清微派也传入台湾,唯有全真派未传入。”道教传入是否一定如萨梭氏所说在一五九零年,尚无考证,但明代随着沿海一带居民大量移入台湾,道教,并且是沿海一带的道派首先传入台湾是可能的。全真派主要是北方道派,离台湾较远,传入机会很少,至今台湾也很少有全真派道士。[i]
2.2台湾道教现状
台湾群众信仰道教的人数很多,特别是妇女信仰道教的更多,有的人每天早、晚都要到庙里去焚香参拜。市场上卖的日历大多数都要注有道教主要神仙的诞日才能卖出。在台湾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道教小庙,大的城镇还有不少规模宏伟的道教宫观,例如台北市就有道教宫观七十五座,其中霞海城隍庙、指南宫、行天宫等规模较大,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也非常多。据国民党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台湾寺庙概览》统计,台湾约有各种寺庙五千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有四千多座,约占全部寺庙的百分之七十六 。据《人民日报》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报导,目前台湾属于道教的寺庙有四千一百五十八座。[ii]
2.3台湾道教的特点
由于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民间信仰、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乃至经济生活、政治取向等方面均与大陆有巨大的差别,所以台湾道教在长期衍变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移民性、宗族性、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台湾道教深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神佛混合,而且多与地方民间信仰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仙佛合宗,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这与大陆正统的道教是有很大不同。例如在台湾流传的洪门会、白莲教、斋教等都是仙佛合宗的秘密宗教团体,它们本来是明郑氏时代为了团结群众,反抗清朝的民间会社,以后很多都与道教混到一起了。所以台湾的道教宫观除极少数外均无法区分其所属教派。例如台湾道教宫观多将佛教的观音、地藏、以及清水祖师、定公佛也吸收了进来,往往形成前殿祀道教的神仙,后殿祀佛教的菩萨。而且台湾的道教宫观中除了三教的神佛以外,还有不少沿海民间崇拜的地方神。例如妈祖、关帝、三奶夫人、三山国王、如王爷、开漳圣王等等众多的地方神。
第二,在台湾真正懂得道教经典,钻研教义的人并不多,甚至多数人也不着道装。绝大多数道士把当道士作为一种谋生的重要方式。台湾的道士俗称 “乌头司公”和“红头司公”。“乌头司公一般是指从大陆南方传去的正一派道士,他们主要为死者度亡,如建醮、谢平安、做三献等。“红头司公”即红头道士,主要是指三奶派道士,他们专行度生,如安胎、起土、坚符、补运等事其他职业。[iii]现在,根据道教传统习惯所指的那种道士恐怕为数不会很多。
第三,台湾道教的第三小特点是宫观管理体制的商业化。传统的道教宫观管理体制应该由职业道土组成,共同管理宫观的教务和日常生活。但是,目前台湾绝大多数道教宫观的管理人员是一般信徒。台湾的道教宫观多由一些社会名流或在家居士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等来管理宫观事务,或者由董事会、理事会出面雇人来管理宫观事务。不少宫观还成立有财团组织,并开办有学校、幼儿园、商场等企事业。例如台中市共有各教寺庙一百零五座,其中有二十二座为财团法人。
2.4台湾主要的道教组织
台湾的道教组织主要有 “道教居士会”和“中华道教会”。前者为纯宗教性组织,后者为宗教性兼政治性组织:
“道教居士会”为台湾道教之最高组织,成立于1957年,会址在台湾的天师府内。该会的居士通称大居士,由天师就道教各教派的教徒中,凡符合下列资格者,经审查合格的予以聘任。条件如下:一、对本教研究确有心得者;二、对本教宣扬维护著有成绩者;三、曾在各教派中受职者;四、道行高超者;五、曾经开道行教者;六、信奉本教三十年以上者。天师府还在大居士中聘请六十到一百人为常职居士。在常职居士中又聘请十五人至三十三人为主职居士。居士会按道教的宗派,分设积善、经典、丹鼎、符录,占验等五道院。每院设住持一人,副主持二至四人,均由主职居士担任。居士会每三年改选一次,连选连任。张 “天师”是大居士,为符录道院的住持。居士会还要聘请若干顾问,例如台湾当局的高级官吏,本人信道教,而且愿意参加居士会,可以聘请为顾问;又如父子二人同时符合大居士的条件,但是只能由一人担任大居士,若儿子参加了居士会,父亲可聘请为顾问。居士会规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 (太上老君圣诞)举行年会。其余各种集会,均为临时会议。居士会对台湾道教中的重大事宜,有最高的决策权。
“中华道教会”,也就是台湾省道教会。台湾省道教会成立于一九五零年,会员以正一派道士为主,以前的理事长均由张天师担任,六十年代后赵家灼被选为理事长。台湾省道教会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道教宫观可以集体名义参加成为团体会员,道士、信徒个人参加者则为个人会员。个人会员又分为道士会员、居士会员、信士会员等三种。前面讲过的道教居士会中的大居士,以及各道教宫观的管理人均为居士会员,道教各宗派或道院法坛的神职人员、道士均为道士会员,社会上对道教有信仰的一般信徒为信士会员。会员要求入会,首先要到台湾道教会(市、县均有分会)领取会员入会申请表,填后送交道教会(或分会),经理事会审查通过,才能成为该会会员。会员要奉行会章规定的各项章程,尽会员应尽的义务,享受会员应有的权利。现在的台湾道教会由张“天师”任名誉理事长,道教居士会的各道院的住持均为名誉理事,另设有顾问若干。台湾道教会又在会员中聘请一些人来充任各种道职,以完成道教委托之各种工作。其他事项,均按照台湾当局一般人民团体的规定办理。台湾省道教会的会址六十年代设在台北市重庆北路三段的觉修宫内。[iv]
此外,台湾还有一些很小的道教组织,例如由一些道教研究者组成的 “仙学会”等。其组成人员,组成形式以及所从事的活动亦各不相同,影响不大。
2.5道教对台湾民间信仰的影响
首先 ,道教融入台湾民间信仰生活 ,表现出浓烈的寻根意识。长期以来 ,台湾的民间信仰组织都很重视寻根活动 ,从南到北 ,各地的宫庙管理机构纷纷组团到大陆祖庙拜谒。尤其是传自福建的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临水夫人信仰、清水祖师信仰的宫庙管理组织 ,更是积极促进和开展拜谒祖庙的活动。每逢神明圣诞或者其他重要纪念日 ,台湾民间信仰的宫庙联谊会往往组织成百上千的信众前往福建的祖庙进香 ,祈求神明护佑。远的如前些年大甲镇澜宫董事长组织数百名信众直航到莆田湄洲岛拜谒妈祖庙的壮举 ,近的如2007年4月18日保生大帝宫庙联谊会组织千人团到厦门青礁祭祷吴真人的盛况 ,皆寄托了台湾信众的思乡之情与崇本精神。此等活动的频繁展开固然缘于诸多因素 ,但道教教理教义的渗透却是特别重要的 ,因为台湾的民间信仰宫庙在组织形态上大多已经道教化 ,所以道教的教理教义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信众行为便是不足为奇的。
其次 ,道教融入台湾民间信仰生活 ,在客观上丰富了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 ,早期的台湾民间信仰与祖国大陆东南民间信仰颇为相似 ,这就是以烧香拜拜为特色 ,相对而言缺乏理论品质 ,无论是宗教礼仪方面还是修行文化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上 ,有人甚至以“有庙无教”来形容这种状态 ,表明仅仅停留于烧香拜拜的层次的确不利于信众的精神升华。好在台湾的民间信仰社团组织并没有在自身与外界之间建造“隔离墙”,而是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 ,积极吸纳道、儒、释三教文化来不断提升自己。由于开展宗教活动的需要 ,台湾民间信仰宫庙纷纷以团体的名义加入了道教组织 ,这就使道教思想文化在民间社会之中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机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台湾的
民间信仰社团组织积极印刷道教的经典 ,诸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等都得到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善男信女的喜爱。许多宫庙甚至拥有了《道藏》等大型道教丛书 ,这些宫庙定期或不定期开办道教文化讲习班 ,与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举行学术研讨会。此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台湾民间信仰的思想文化建设。充分显示了民间信仰在接受
道教文化之后的理论新气象。由于引入了道教斋醮等礼仪文化 ,台湾民间信仰的社会成员逐步形成了一套观念系统 ,包括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观。
结论
民族文化在团结人心增强凝聚力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历史上就曾是海峡两岸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更是将道教的许多活动发展成为共同的生活宗教。“人们祭拜神灵、祖宗的各种活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各类民俗。道教倡导的知足常乐、爱好和平也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这是道教在民间教化功能的体现。近些年来,海峡两岸道教界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层次不断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台湾的主要道教团体如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全真道教会、三清道祖弘道协会、净明道教会等团体,台北指南宫、高雄道德院、宜兰县三清宫等道教宫观,都曾多次组团来大陆参访。大陆的道教协会和各名山宫观,也多次应邀前往台湾进行交流活动。两岸道教共同举办的大型法事、研讨论坛也不断增加,形式更加多样。道教本身就是两岸的共同语言,道家思想更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台独活动日益猖獗的今天,遏制台独,维护国家统一,求诸于道教未尝不是一条终南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