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这是发表于1992年的文章,对了解欧美佛教学术研究的历史有一定帮助。同样题材的文章,本博曾转载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 《欧美的佛教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5ee2620101ej1h.html),可供参考。
欧美佛学研究历程
黄凌渝
欧美佛学研究始于17世纪。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欧美各国的一些地理考察者、探险家、人类学家、传教士和行政官吏出于了解、认识、统治、掠夺亚洲人的不同需要,对亚洲的语言、地理,亚洲人的社会行为、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留下了不少研究成果。
19世纪上半叶,为配合欧洲各国在亚洲推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政策,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对在这一地区拥有重要影响的佛教。他们首先从文献入手。一方面派人去亚洲各地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文字的原始佛教典籍、文献资料、文物法器等,一方面对上述文献进行整理、校勘、翻译,“回归到原始思想之中”是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然而这种研究只限于语言学与文献学,个别涉及到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工作也很零散.最初,学者们主要偏重于巴利语和南方上座部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史料,重视研究佛教早期历史、原始佛教思想和基础理论。20世纪初起,一些学者转向梵语和大乘佛教研究,由此逐渐形成了英德、列宁格勒、现代、金刚乘四大学派。(列宁格勒学派,即彼得堡学派,本博转载夏星《西方人眼里的佛教观——兼述四十五年来中国学者对彼得堡学派的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5ee2620101gzqn.html,可供参考——博主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引起欧美各国政界和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佛教及其影响的极大重视。美国上升为世界第一强国,为与苏联争霸世界,也把佛教视为在亚洲推行殖民主义、进行政治渗透的重要武器。为此,从世界各地招聘著名学者、增设研究机构,扩大研究规模,大力支持、资助佛教研究,逐渐成为欧美佛学研究基地与核心。与此相对,欧洲各国因战争破坏,元气大失,一批著名的佛教学者相继辞世,经费、人才均短缺,只能退居美国之后。
1948年美国国际部出资1千万美元建成以佛教研究为主的“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每4年举行一次 “东西方哲学会议”,邀请世界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出席、演讲,以及时了解世界佛教的发展趋势。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决定支持依阿华大学,宣布国家资助的研究机构可以合法地研究宗教,而不违背宪法有关政教分离的原则。这一决定导致加利福尼亚大学(以后简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密执安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高等学府成立了宗教研究中心,在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大学建立起正规的宗教研究系,佛教成为这些机构研究的重点。
与此同时,欧美佛学界出现了两种新趋向:其一,在福特、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基金会的资助下,美国一些学术机构开设了宣传佛教“勿抗恶”“宽容”思想的课程。其二,宣传自我精神扩张与解脱的佛教禅学研究开始风靡欧美,学者们除运用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心理分析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阐释禅定之学外,也从医学、社会学、思想史、比较神学等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对禅宗学说进行比附、穿凿、分析,使之与西方当代哲学史的非理性主义、直觉主义相结合。
70年代起,世界处于冷战局面,亚洲地区政治形势动荡不安。欧美各国出于战略之需,重视对佛教现状的调查和藏传佛教的研究。一方面,学者们注意采用社会学、政治学研究方法,把佛教研究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着重研究佛教在当代亚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佛教与民族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僧伽的社会背景、与政党的关系,佛教上层人物的活动等;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和调查报告。另一方面,藏学研究被列入美国国防教育法案(NDEA)计划之中。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全世界出现美国华盛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等7个藏学研究中心。一批西藏僧侣也受其资助到欧美各高等学府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现代知识。随着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培养、扩充,欧美的藏传佛教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70年代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欧美佛学界除沿袭南传、藏传、禅宗佛教研究外,又开始转向对中国汉地佛教和印度原始佛教的研究。80年代以来,欧美佛学研究领域逐步从佛教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史学、教派学扩展到哲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佛学已成为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文化背景成为研究佛教的重要依据。
但从总休看来,欧美佛教研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研究,有关经典及注疏,与哲学、美学、文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艺术等相交;第二类是佛教信息(图书版本目标、便览及百科全书);第三类“佛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心理学、生理学、哲学、计算机程序设计、逻辑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相交。尽管如此,在数以10万计的欧美佛学出版物中,最多的是佛教社会学、传统文化的著述,少量涉及佛教礼仪、经典和哲学。近八年来中国和印度佛典尤其受到重视。
此外,欧美佛学的治学方式也大为改观。在佛教文献学方面,强调运用现代化翻译理论体系准确译释佛教典籍文献。对佛教哲学则采用解释学和分析哲学的方法,强调哲学概念的最初本意及其衍生形态,在佛教社会学方面大量采用问卷图表、罗列现象、进行定性分析;在佛教因明学方面,使用数理逻辑,用公式、符号、方程来进行推导;在目录学方面已经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软盘,输入程序,进行检索。在学派方面,欧洲传统的四大学派之间的界限已渐渐不明显,出现了古典佛教学派和现代学派两大派别。比较研究、文化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欧美佛学研究正走向一个新天地。
转载于《佛教文化》1992年增刊第1期,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