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光揭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犹太教反基督教文集之《耶稣一生(Toledot Yeshu)》、《塔木德》

$
0
0

          犹太教反基督教文集之《耶稣一生(Toledot Yeshu)》、《塔木德》

 

                   

    《耶稣一生(Toledot Yeshu)》是一本中世纪记录下来的耶稣生世的犹太亚拉姆文文献。内容是2世纪以来欧洲和中亚口头流传的耶稣生平。写为希伯来文并且还被翻译为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意第绪语等。这些内容最早出现在2世纪科尔苏斯的《真言(Λ?γο? 'AληΘ??)》和普菲力欧斯的《驳基督徒(κατ? χριστιαν??)》。只是犹太书面版本直到九世纪才广泛传播。826年,里昂总主教阿五巴多证实该书的存在。因《耶稣一生》的内容是口头流传,所以没有固定版本。现最主要版本是1681年约翰·维根瑟(Johann Wagenseil)的版本。


                                                            1 《耶稣一生》出现的背景 


  该书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反基督教反福音书,被认为比犹太圣经《塔木德》描述的[url]耶稣[/url]还要负面,被阻拦在基督教世界外而流行于犹太人中间。13世纪末,多明我会僧侣里蒙多·马丁才把该书翻译为拉丁文。

  中世纪基督教对其他宗教的迫害加深,传教变得越来越强制。犹太社区开始口头流传《耶稣一生》以巩固了犹太教对基督教的抵制,开始宣传耶稣的污名“被十字架钉死的人,没用的没救的腐尸”。中世纪的犹太圣经注释也写满了对基督教旧约解释的反驳。为此,基督教统治阶级开始对旧约进行审查,并销毁了发现的与新约不同的文献资料。虽然如此关于耶稣身世的犹太记录还是被分散的保留下来了。

 

                                2 《耶稣一生》的内容简介 


  犹太历3671年(公元前90年左右)雅那流斯王(King Jannaeus)在位时,以色列的悲剧发生了。犹太部落有一个声名狼藉的叫约瑟·本·潘得拉(Joseph ben Pantera)的人,他住在犹太地区的伯利恒。在他家附近住了一个寡妇和她可爱的女儿玛利亚(希腊文罗马字Mariam/英文Mary)。玛利亚跟一个叫约翰(Yohanan/John)的人有婚约。在某个安息日到来时,约瑟·潘得拉溜到玛利亚的房间强奸了她。当她发现她怀孕的时候,约翰离开她去了巴比伦。耶稣出生后,她试图假装耶稣是约翰的孩子,甚至企图让他接受犹太教教育。可是耶稣开始表现出标志着其未来的邪恶一面并对他的犹太教师非常粗鲁,不仅在教师面前不戴帽子而且无耻的任意解释犹太第二圣经的第四卷刑民法典(Tractate Nezikin),甚至宣称如果摩西还需要叶忒罗的忠告就不应是最伟大的预言者。于是,关于耶稣是私生子的传闻开始不胫而走。犹太司教长西蒙·本·西塔(Rabban Shimeon ben Shetah)终于发现了耶稣是约瑟·潘得拉的私生子,玛利亚也承认了。但是司教长却声称玛利亚不应被杀死,因为她不是自愿的。所以耶稣只能离开故乡逃往耶路撒冷。他偷偷记下了耶路撒冷神庙的喷泉石上耶和华的真实名字(Tetragrammaton/Schem Hamphorasch[YHWH],即Letters of Divine Name,知道了神的真名就能命令神,据说是大卫王修神庙的时候发现的),并用这个力量聚集了310名年轻门徒。耶稣指责怀疑他出生的人是自己渴望强大的力量。耶稣声称:“我是救世主,是以赛亚预言所说的‘因此,童女会怀孕生子,并给他取名为以马内利。’”他还引用了其他的救世主预言并坚持他是神子。不信的人说除非耶稣能行救世主奇迹才相信他,然后带来一个不能走的残疾人。耶稣默念了耶和华的真名,残疾人就治好了。因此,那些人就把他当作救世主了。

  最终耶路撒冷的福音来了,犹太公议会决定逮捕耶稣。他们派遣了安奴以(Annanui)和阿哈锡(Ahaziah)假扮成耶稣门徒,告诉耶稣耶稣撒冷的领袖们邀请他前往。耶稣以为犹太公议会成员承认他是主,于是按照撒迦利亚预言骑着驴去了耶路撒冷。逾越节前夜,耶稣到达耶路撒冷后被捕并被犹太公议会长老们审理。在以色列海伦女王面前,长老们告之耶稣是一个魔法师并诱惑他人。耶稣回答到:“先知很久以前就预言了我的到来:‘耶西的本必发一条(译者注:以赛亚11:1)’,我就是呀;对于那些长老圣经说:‘不从恶人的计谋(译者注:诗篇1:1)’。”海伦女王问长老们,“摩西五书中有他所说的吗?”长老们答道:“摩西五书里有,但是不能跟他联系起来,因为圣经说:‘若有先知擅敢托我的名,说我未曾吩咐他说的话,或是奉别神的名说话,那先知就必治死(译者注:申命记18:20)。’而他并未完全实现救世主的预言。”公议会长老们用宗教仪式让耶稣忘记了耶和华的真名,并以玷污罪判处耶稣因死刑。于是耶稣被罩着头在石榴树上吊死了,因为失去了神名的力量无助的死去了,尸体也在晚祷前按律法埋掉了。第三天,耶稣的反对者们报告海伦女王耶稣的尸体不见了。这时,园丁说他把尸体丢进附近的池塘了,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耶稣的信徒偷走尸体假装耶稣升天的谎言。于是长老们找到了尸体并拖着它在耶路撒冷游街。

 

                            3 《耶稣一生》与《塔木德》的关系 


  《耶稣一生》的相关情节很多是与犹太圣经《塔木德》一致的。虽然基督教界坚决不承认《塔木德》里的耶稣是新约的耶稣,他们无法接受《塔木德》描述的会魔法又耻辱地被吊死的私生子耶稣,但是犹太百科全书已经承认新约的耶稣就是《塔木德》里的耶稣,犹太人也认为历史上的耶稣也没想到会有很多人信仰他是救世主。值得注意的是,犹太典籍里避免把耶稣的名字写做Yeshua(希腊文Jesus),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耶和华拯救(YHWH rescues)”的意思,而把耶稣真正的名字Yeshua简写为了Yeshu,是希伯来文yemach shemo vezichro的简写,而希伯来文的意思是“愿他的名字被抹去”。《塔木德》里耶稣真实的名字是Yeshua Ha-notsri,即希腊文里拿撒勒的耶稣(Jesus the Nazarene)。他被叫做Notsri是因为来自拿撒勒,而《塔木德》里的基督徒被叫做拿撒勒异端(Notsrim)。普林斯顿大学犹太学项目主任彼得·沙菲(Peter Schaefer)根据《塔木德》中的犹太法律总集《密西那书(Mishna)》第二册《节日法(Shabbat)》和第三册《妇女婚姻法》第一章的《夫兄弟婚法(Yebamoth)》(参考:申命记25:5-10)和第四册《民刑法》第一章刑罚法(Sanhedrin)的记录,还原了13世纪被基督教迫害的犹太圣经《塔木德》关于耶稣的内容。根据《塔木德》,耶稣是他母亲玛利亚(希伯来文罗马字Miriam/英文Mary)和情人潘得拉(Pantera/希伯来罗马字Pandira)(节日法104b) 的非婚生子 (密西那书·夫兄弟婚法4,13) 。传闻她是王子们和统治者们的后代并且给向一个木匠卖淫(刑罚法106a)。耶稣在埃及学会了魔法。他成为了欺骗并使以色列迷失的魔法师。他取笑智者们的话,污染上了异端,并因此被逐出教会 (刑罚法107b)。他称他自己即是神也是人子,并说他会升天堂(耶路撒冷禁食律Taanis 65a)。他说天国近了,还吸引了5名门徒 (刑罚法43a)。他在罗多(Lydda,以色列地名)成为骗子和叛教教师 (密西那书口述法第二卷Tosephta刑罚法 X, 11: 耶路撒冷刑罚法 25c,d)。 于是逾越节前夜,也是安息日前夜,他在罗多被判吊死(密西那书口述法第二卷刑罚法 IX, 7)。被处以死刑前,布告官宣布耶稣将被石头砸40天,但是没有被砸 (刑罚法43a)。他最终在33岁像先知巴兰(Balaam)被非尼哈(Phinehas)杀掉那样死去 (刑罚法106b),在欣嫩子谷(Gehenna,译者注:亚伯拉罕教的地狱)被毁灭污秽的烈焰燃烧 (Gittin 56b, 57a). 最终,他将以巴兰之名被排除在天国之外 (密西那刑罚法X, 2)。
 
     耶稣一生[注 1] (""תולדות ישו Toledot Yeshu,"The Biography of Jesus") 是一本记录耶稣生世的犹太亚拉姆文文献,是从反基督教观点出发的犹太版本的耶稣生平[1]。它也被基督徒称作反福音[1]。这本书的题目翻译成英语有:Book of the Life of Jesus[1],Generations of Jesus[2]或者The Life of Jesus.[3]耶稣一生这本书指出耶稣"放肆".[1]他将耶稣描述为一个私生子,有魔法,羞辱而死。[4] 主要观点就是耶稣是一个骗子异教徒[5]
  

        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流传的口头传说,主要收入的内容在古代晚期(4世纪早期或者6世纪左右)[6])或者中世纪早期[1]。这本书从九世纪广泛流传于欧洲中东地区;[1] , 在De Iudaicis Superstitionibus这本书里,[3]天主教里昂总教区Agobard在826年曾经证实有这本书存在。[1]

      原始版本是亚拉姆语,后来有了修订版的希伯来语版本,晚期版本使用犹太-波斯语阿拉伯语意第绪语拉地诺语 (犹太-西班牙语)[7]。这本书在基督教世纪一直闻所未闻,直到13世纪末期它才由多明我会修道士雷蒙·马丁翻译成拉丁语 [4] 直到最近学者们才对它有一点关注,“很有可能是与它令人讨厌的内容和吸引目光的定位”有关。[1]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Van Voorst, Robert E. Jesus Outside the New Testament: A Introduction to the Ancient Evidenc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2000: pp 122f. ISBN 0802843689.
  2. ^ Tolan, John Victor. Saracens: Islam in the Medieval European Imagin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f. ISBN 0231123329.
  3. ^ 3.0 3.1 Schäfer, Peter. Mirror of His Beauty: Feminine Images of God from the Bible to the Early Kabbala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11f. ISBN 0691090688.
  4. ^ 4.0 4.1 Webster, Nesta H. Secret Societies and Subversive Movements. Book Tree. 2000: pp 21f. ISBN 1585090921.
  5. ^ Van Voorst. p. 127
  6. ^ Maas, Micha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g 406. ISBN 0521817463.
  7. ^ Gero, Stephan. Apocraphyl Gospels: A Survey. Aufsteig UN Niedergang Der Romischen Welt. 1988,. Teil II (Band 25 (5 teilband)): pp 3391f.ISBN 3110018853 (German / English).

 

                 犹太教反基督教文集之《塔木德》

 

                  

      塔木德》(希伯来文:התלמוד‎,转写:Talmud),是犹太教认为地位仅次于《塔纳赫》的宗教文献。源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间,记录了犹太教的律法、条例和传统。其内容分三部分,分别是密西拿(Mishnah)——口传律法、革马拉(Gemara)——口传律法注释、米德拉什(Midrash)——圣经注释。

 

       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仅次于《圣经》的典籍。主体部分成书于2世纪末~6世纪初,为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间犹太教有关律法条例、传统习俗、祭祀礼仪的论著和注疏的汇集。从整体看,反映7世纪前犹太教的宗教信仰、口传律法、伦理规范和社团生活的历史发展。

 

    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仅次于《圣经》典籍。主体部分成书于2世纪末~6世纪初,为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间犹太教有关律法条例、传统习俗、祭祀礼仪的论著和注疏的汇集。从整体看,反映7世纪前犹太教宗教信仰、口传律法、伦理规范和社团生活的历史发展。其内容分3部分:①密西拿,原意为复述,为律法条文,称《口传律法典》。成书于2世纪末。共6卷63篇:第一卷为有关农事的律法和祭仪。第二卷为宗教节日、安息日及斋戒的规定。第三卷是有关婚姻及离婚的律法。第四卷为记述民法、刑法及诉讼的条例。第五卷为有关祭祀和奉献的礼仪。第六卷阐述不洁和洁净的事项。②革马拉,原意为完成,是密西拿的补编和说明,以注释形式对条文作问答式阐述,称《口传律法典诠释》。狭义的塔木德即指革马拉文集。巴勒斯坦学派的诠释完成于4世纪中叶。巴比伦学派的诠释定型于6世纪初,后被各地犹太社团所接受。③米德拉西,原意为讲解,即律法和伦理的通俗说教,既指塔木德文献中别具一格的阐释方法,又指用这种方法写成的经文注释,通称《圣经经文注释》。

   犹太教认为,上帝西奈山启示摩西妥拉,是对犹太人及全人类的教诲和诫命。除成文的律法书即《摩西五经》外,还有不成文的律法、习俗及对成文律法的解释,称口传律法。塔木德是口传律法的最高文字形式。它解释律法使之适应变化中的政治社会环境,并加以补充。其内容不仅讲律法,亦涉及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农业等方面。按体裁,分条文和讲解两部分。按内容,分哈拉卡和阿加达两类:前者涉及律法、礼仪和教义,说明律法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后者讲解非律法内容,叙述和补充有关轶事并探究经文要旨。从8世纪起,因塔木德文体结构松散,一些犹太学者据此摘编简明法典。正统派犹太教视其为律法最高权威,并在以色列国成立后争取将塔木德定为全国的基本法。今在以色列拉比法庭上仅适用于家庭法问题。

    在希伯来语中,“塔木德”(Talmud)的意思是“伟大的研究”,这是一部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灭之后,大批犹太人被沦为“巴比伦囚虏”。这样,巴比伦逐渐发展为犹太人最主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集中了许多有影响的犹太贤哲和宗教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享有很高威望和领导地位的学者阶层。他们以维护犹太教传统及犹太精神价值为己任,潜心研究神学,著书立说,在公元2世纪至6世纪之间编纂了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和《巴勒斯坦塔木德》,统称《塔木德》,形成了塔木德文化。由于《巴比伦塔木德》编纂于《巴勒斯坦塔木德》之后,经精通摩西律法的拉比们的研究,更主要是犹太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其律法权威性远远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意义上的《塔木德》指的就是《巴比伦塔木德》。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犹太人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仍然认为,载于《塔木德》的律法乃出于上帝的启示,对这部律法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仍在继续。 

   1948年以色列复国,犹太文化得以复兴,《塔木德》再次受到重视。犹太教正统派认真研习着《塔木德》,并试图争取将《塔木德》定为以色列国的大法。 

    《巴比伦塔木德》全书约40卷,分为6部:一为农事、二为节日、三为妇女、四为损害、五为神圣之事、六为洁净与不洁,共250万字,全部用希伯来文写就。这部巨著不仅是一部注释《圣经》律法部分的权威经典,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 

    物学知识。它不是史书或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整部作品通俗易懂,睿智隽永,成为犹太人行为处世的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护民族统一性、加强凝聚力起到无比重大的作用。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 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慧的一扇必经大门。《塔木德》早已成了犹太人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以此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塔木德》更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犹太人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塔木德》之中。 

    《塔木德》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尤其是犹太人人手一册,从生到死一直研读,常读常新。它不仅教会了犹太人思考什么,而且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它用一种始终如一的声音,构建了犹太人的世界观。它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或思想深邃的学者,始终和每一个犹太人进行交谈和讨论,并穿透琐细的生活,让人感觉到鲜活的智慧和触及万物的力量。


  

《塔木德》共20卷1200多页,250多万字,包括《密西拿》《革马拉》《米德拉西》3个部分,是10个世纪中2000多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

  从整体看,反映7世纪前犹太教的宗教信仰、口传律法、伦理规范和社团生活的历史发展。其内容分3部分:①密西拿,原意为复述,为律法条文,称《口传律法典》。成书于2世纪末。共6卷63篇:第一卷为有关农事的律法和祭仪。第二卷为宗教节日、安息日及斋戒的规定。第三卷是有关婚姻及离婚的律法。第四卷为记述民法、刑法及诉讼的条例。第五卷为有关祭祀和奉献的礼仪。第六卷阐述不洁和洁净的事项。②革马拉,原意为完成,是密西拿的补编和说明,以注释形式对条文作问答式阐述,称《口传律法典诠释》。狭义的塔木德即指革马拉文集。巴勒斯坦学派的诠释完成于4世纪中叶。巴比伦学派的诠释定型于6世纪初,后被各地犹太社团所接受。③米德拉西,原意为讲解,即律法和伦理的通俗说教,既指塔木德文献中别具一格的阐释方法,又指用这种方法写成的经文注释,通称《圣经经文注释》。

  犹太教认为,上帝在西奈山启示摩西的妥拉,是对犹太人及全人类的教诲和诫命。除成文的律法书即《摩西五经》外,还有不成文的律法、习俗及对成文律法的解释,称口传律法。塔木德是口传律法的最高文字形式。它解释律法使之适应变化中的政治社会环境,并加以补充。其内容不仅讲律法,亦涉及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农业等方面。按体裁,分条文和讲解两部分。按内容,分哈拉卡和阿加达两类:前者涉及律法、礼仪和教义,说明律法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后者讲解非律法内容,叙述和补充有关轶事并探究经文要旨。从8世纪起,因塔木德文体结构松散,一些犹太学者据此摘编简明法典。正统派犹太教视其为律法最高权威,并在以色列国成立后争取将塔木德定为全国的基本法。今在以色列拉比法庭上仅适用于家庭法问题。

  在希伯来语中,“塔木德”(Talmud)的意思是“伟大的研究”,这是一部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

   

      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灭之后,大批犹太人被沦为“巴比伦囚虏”。这样,巴比伦逐渐发展为犹太人最主要的文化和精神中心,集中了许多有影响的犹太贤哲和宗教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享有很高威望和领导地位的学者阶层。他们以维护犹太教传统及犹太精神价值为己任,潜心研究神学,著书立说,在公元2世纪至6世纪之间编纂了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即《巴比伦塔木德》和《巴勒斯坦塔木德》,统称《塔木德》,形成了塔木德文化。由于《巴比伦塔木德》编纂于《巴勒斯坦塔木德》之后,经精通摩西律法的拉比们的研究,更主要是犹太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所以其律法权威性远远超过《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意义上的《塔木德》指的就是《巴比伦塔木德》。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犹太人对《塔木德》的研究非常活跃。时至今日,犹太教正统派仍然认为,载于《塔木德》的律法乃出于上帝的启示,对这部律法集的诠释和补充工作仍在继续。

  1948年以色列复国,犹太文化得以复兴,《塔木德》再次受到重视。犹太教正统派认真研习着《塔木德》,并试图争取将《塔木德》定为以色列国的大法。

  《巴比伦塔木德》全书约40卷,分为6部:一为农事、二为节日、三为妇女、四为损害、五为神圣之事、六为洁净与不洁,共250万字,全部用希伯来文写就。这部巨著不仅是一部注释《圣经》律法部分的权威经典,而且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其内容除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包括大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习俗,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及植物学知识。它不是史书或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整部作品通俗易懂,睿智隽永,成为犹太人行为处世的指南,同时也对处于流散状态的犹太人维护民族统一性、加强凝聚力起到无比重大的作用。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塔木德》凝聚了上千年来2000余名犹太学者对自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发掘、思考和提炼,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图,是滋养世代犹太人的精神支柱,是其他民族的人走进犹太文化,接触犹太智慧的一扇必经大门。《塔木德》早已成了犹太人真正的衣钵。到处流浪的犹太人,随身携带着这本书,以此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塔木德》非常推崇孝敬父母,故而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就很懂尊老爱幼。此外,《塔木德》还特别强调“兄友弟恭”。“兄友弟恭”是非常重要的。要重视家庭关系,维系家庭,就是维系民族。我们一生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趁着父母还健在,一定要多多抽时间去看看他们。一个人应该具有恭敬友爱别人之心,心地宽容,气量应该大一些,对待孩子时,尤其要如此。犹太人格言说:“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一棵小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是父母的职责;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损害了孩子身体的健康。

  在婚姻上《塔木德》强调,婚姻中男人要学会忍耐,女人要学会装聋作哑,这样才能避免矛盾,“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美满的婚姻难得一遇。”《塔木德》上说:“疑心是魔鬼。”在婚姻中,尤其如此。“夫妻彼此能坦诚相爱,即使是睡在剑幅般宽的窄床上也能成眠;反之若相互仇视,即使睡在16米宽的巨床上也嫌太挤。”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是避免婚姻的灾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生活中,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持婚姻的完整。倍加珍惜生活,悉心对待爱人。显然,越是处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和睦家庭中的温馨亲情就越能使散居的犹太人感受到“共同体”的温暖,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这种朝着直接共同体——家庭——的向心力,汇聚在一起,便是整个犹太民族的凝聚力。爱情关系处于低潮并不意味着爱情关系已经无法挽救,即使是最完美的爱情关系,它也有困难的时期。爱情关系中的困难或低潮的出现,只是要求双方用灵活、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变化!

 
                                        网友评论:《耶稣一生》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耶书·本·潘德拉的故事
 
                                          一个1世纪时期罗马士兵和一个犹太女人的私生子
 
    一本中世纪记录下来的耶稣生世的犹太亚拉姆文文献。内容是2世纪以来欧洲和中亚口头流传的耶稣生平。写为希伯来文并且还被翻译为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意第绪语等。
 
          犹太社区口头流传《耶稣一生》耶稣的污名“被十字架钉死的人,没用的没救的腐尸”。

         犹太历3671年(公元前90年左右)雅那流斯王(King Jannaeus)在位时,以色列的悲剧发生了。犹太部落有一个声名狼藉的叫约瑟·本·潘得拉(Joseph ben Pantera)的人,他住在犹太地区的伯利恒。在他家附近住了一个寡妇和她可爱的女儿玛利亚(希腊文罗马字Mariam/英文Mary)。玛利亚跟一个叫约翰(Yohanan/John)的人有婚约。在某个安息日到来时,约瑟·潘得拉溜到玛利亚的房间强奸了她。当她发现她怀孕的时候,约翰离开她去了巴比伦。耶稣出生后,她试图假装耶稣是约翰的孩子,甚至企图让他接受犹太教教育。可是耶稣开始表现出标志着其未来的邪恶一面并对他的犹太教师非常粗鲁,不仅在教师面前不戴帽子而且无耻的任意解释犹太第二圣经的第四卷刑民法典(Tractate Nezikin),甚至宣称如果摩西还需要叶忒罗的忠告就不应是最伟大的预言者。于是,关于耶稣是私生子的传闻开始不胫而走。犹太司教长西蒙·本·西塔(Rabban Shimeon ben Shetah)终于发现了耶稣是约瑟·潘得拉的私生子,玛利亚也承认了。但是司教长却声称玛利亚不应被杀死,因为她不是自愿的。所以耶稣只能离开故乡逃往耶路撒冷。

      耶稣指责怀疑他出生的人是自己渴望强大的力量。耶稣声称:“我是救世主,是以赛亚预言所说的‘因此,童女会怀孕生子,并给他取名为以马内利。’”他还引用了其他的救世主预言并坚持他是神子。不信的人说除非耶稣能行救世主奇迹才相信他,然后带来一个不能走的残疾人。
 
                                                                这种鬼把戏似曾相识
 
     《耶稣一生》的相关情节很多是与犹太圣经《塔木德》一致的。虽然基督教界坚决不承认《塔木德》里的耶稣是新约的耶稣,他们无法接受《塔木德》描述的会魔法又耻辱地被吊死的私生子耶稣,但是犹太百科全书已经承认新约的耶稣就是《塔木德》里的耶稣,犹太人也认为历史上的耶稣也没想到会有很多人信仰他是救世主。
 
      犹太人认为基督教就是“拿撒勒异端”。越来越多的文物发现证明了这个事实。尤其是耶稣生父的坟墓在德国被发现,耶稣的生父出生于犹太社区,但是他拥有罗马帝国公民的身份,提庇留·朱利亚斯·阿布德斯·潘得拉。


      关于这个人的所有信息都来自他的墓碑,这块墓碑1859年在德国莱茵河畔城市宾根(Bingen)的城区Bingerbrück被发现。阿布得斯·潘得拉的墓碑在Bingerbrück建设铁路工程中被发掘出来。这里曾经是包含几个其它石碑的罗马墓地。当前这块墓碑保存在德国Bad Kreuznach的Römerhalle 博物馆里。


 提庇留·朱利亚斯·阿布得斯·潘得拉
来自西顿, 卒62岁
服役40年, 前大队旗手(?)
弓箭手第一步兵队
在此安息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已经和约翰订婚后被邻居约瑟·本·潘得拉强奸。当她发现怀孕时,约翰离开她去了巴比伦。当耶稣出生后,她假装那是约翰的儿子,甚至努力试图让他接受犹太教的教育。然后耶稣开始反应邪恶的一面,后来越发不可收拾,明目张胆的羞辱它的宗教老师。这位拉比最终将耶稣的生父的真相泄露出来,但是他生成玛利亚因为是遭受非自愿暴力所以不会判为死罪。耶稣大约30岁时被公开为一个私生子,之后他逃入耶路撒冷。这部分记录于犹太圣经和犹太百科全书,耶稣一生是本2世纪出现的小册子,所用语言是亚姆兰语,也就是耶稣时代所使用的犹太方言,罗马士兵提庇留·朱利亚斯·阿布德斯·潘得拉的墓碑确实依然存在于德国。


                                        犹太历史书、塔木德、百科全书对耶稣的评价很糟糕
 
      关于耶稣的复活,他们是这样描述的,耶稣的尸体于三天后在坟墓里失踪,但是不久又被发现,于是士兵用马车拖着游街。当时的人普遍认为,耶稣的言行违反了摩西律法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 妄称神名  ,我需要诸位的力量,消灭他们.

 
            一个依靠暴力和侵略而获得传教机会的宗教 !   一个依靠愚昧来扼杀人类文化大发展的宗教!
 
 
       《塔木德》(Talmud)一书是犹太人继《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又称犹太智慧羊皮卷,或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基因库,是揭开犹太人超凡智慧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公元70年,犹太民族的圣殿被毁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犹太先哲为了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持续不懈地向其人民宣讲和阐释《旧约》的前五章,称作《摩西五经》、《律法书》或《托拉》,也称《犹太教法典》,试图使人民不至于忘记了“上帝的律法”。这些通过口头讲述的内容汇编成集后,也称“口传圣经”或《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广义的《塔木德》包括:《密西拿》和《革马拉》,《密西拿》的内容主要是犹太拉比和先哲们对《旧约圣经》的讲解和阐释,《革马拉》的内容则是犹太学者对前者的评述和讨论。《密西拿》共6卷63篇,两者加起来的诫律为613条,其中正诫248条,反诫365条。狭义的《塔木德》单指《革马拉》...

 

     《塔木德》(Talmud)一书是犹太人继《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又称犹太智慧羊皮卷,或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基因库,是揭开犹太人超凡智慧之谜的一把金钥匙。

     公元70年,犹太民族的圣殿被毁以后,一代又一代的犹太先哲为了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持续不懈地向其人民宣讲和阐释《旧约》的前五章,称作《摩西五经》、《律法书》或《托拉》,也称《犹太教法典》,试图使人民不至于忘记了“上帝的律法”。这些通过口头讲述的内容汇编成集后,也称“口传圣经”或《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广义的《塔木德》包括:《密西拿》和《革马拉》,《密西拿》的内容主要是犹太拉比和先哲们对《旧约圣经》的讲解和阐释,《革马拉》的内容则是犹太学者对前者的评述和讨论。《密西拿》共6卷63篇,两者加起来的诫律为613条,其中正诫248条,反诫365条。狭义的《塔木德》单指《革马拉》这一部分,《革马拉》又可分为两大体系:巴比伦《塔木德》与巴勒斯坦《塔木德》,一般意义上的《塔木德》专指巴比伦《塔木德》。

     《塔木德》全套20卷,总计12000页,250万字,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它以《旧约》的箴言为开端,接着是神话故事、诗歌、寓言及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题材广泛,内容鲜活生动,虽然其中三分之一是《米德拉西》,即训诫和道德说教,但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和僵化。如果说《旧约》是一部永恒的书,那么《塔木德》则是犹太人日常生活的伴侣,充满着生命的智慧和化解危机的良谋。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与《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

    《塔木德》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大约被译成12种语言。尤其是犹太人人手一册,从生到死一直研读,常读常新。它不仅教会了犹太人思考什么,而且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它用一种始终如一的声音,构建了犹太人的世界观。它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或思想深邃的学者,始终和每一个犹太人进行交谈和讨论,并穿透琐细的生活,让人感觉到鲜活的智慧和触及万物的力量。

    真正的《塔木德》中译本一直没有出版,坊间流行的各种所谓“塔木德大全”之类的书籍,皆是生搬硬套、胡乱拼凑的犹太人当代“小故事”。本书遴选迻译《塔木德》的精彩篇章,删除了原书中“宿命论”、神秘文化等唯心主义章句,重新编排了体例,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原书体量庞大,编译工作浩繁,不免有讹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感谢给予此书出版以帮助的人们。

    作者简介  · · · · · ·赛妮亚,原名贺雄飞,1968年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从大学时代就热衷于犹太文化,现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曾先后在中国五十所著名大学讲授和传播犹太文化。

       主要著作有:《犹太家教智慧》、《犹太文化精神》、《犹太人超凡智慧揭秘》、《世界著名犹太人传奇》、《犹太人之谜》、《犹太人为什么聪明》、《犹太箴言录》、《思危:犹太人的赚钱哲学》、《羊市思维:犹太人百年股市操作的智慧和策略》和《货币战争中的犹太人》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上帝与宇宙
上帝的存在
上帝究竟是谁
上帝的传说
太阳不过是上帝的仆人而已
世界上最可恨的人是谁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