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到西方启蒙的影响,常把儒家定义为哲学而非宗教
儒学创新的宗教反思
哈佛大学 杜维明
希腊哲学和希伯莱宗教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两大来源。因此,哲学和宗教是欧美大学中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罗素所代表的哲学传统和摩西,耶稣,奥古斯丁,阿奎纳,路德所代表的宗教传统,在历史上,它们之间虽然有交流和抗争,但却属于不同的观念世界。哲学和宗教判然分途的现代西方特色不能解释其他轴心文明的精神素质。儒家的典范人物是深具宗教情怀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子思子,荀子,董仲舒,朱熹,陆象山,王阳明,李退溪,山崎闇斋,刘宗周都同时是思想家也是精神领袖。
我们受到西方启蒙的影响,常把儒家定义为哲学而非宗教。儒家入世的核心价值固然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系教传统为基本教义大异其趣,但儒家的人文精神确有深刻的宗教含义。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
不了解儒家的宗教性,便无法体会儒家修齐治平的全部内涵。儒家的经世不仅是政治管理,也是教化,通过身心灵神各层次的陶养,把人从生物实体转化为伦理和美学的存在。
孔子的成德之教,子思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孟子的“践形”(善信美大圣神的人格发展),荀子的修身习礼,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诚明两进,陆象山的立其大者,王阳明的致良知,李退溪的庄敬涵养,山崎闇斋的“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和刘宗周的改过慎独,都体现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精神磨炼。
不同于其他轴心文明,儒家的宗教性和现实性融合无间。儒家的精神世界是扣紧身体、家庭、社群和地球而展开的。儒者以为人生的终极义意可以也必须在人伦日用之中体现,人和一切存在攸息相关,人心应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由自我,社群,自然和天道,四个不可分割的面向所组成的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文明对话来丰富他的核心价值,也可以为建构对话文明不可或缺的普世伦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转载于《社会科学报》2006年1月26日第6版《文化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