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光揭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转载]什么是“护卫经”?

$
0
0
原文地址:什么是“护卫经”?作者:当下

什么是“护卫经”?

文/玛欣德尊者

 

    巴利语parittā ,音译为“巴利达”,意为护卫、保护、守护。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有一些经文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使念诵者和听闻者免除危难,带来吉祥。从祈请念诵护卫经的邀请文中可以知道,护卫经具有能够排除不幸、达成一切成就,使痛苦、怖畏、疾病等消失的护卫作用。因此,经典的编纂者和持诵者把这一类具有护卫功效的经典编集在一起,统称为“护卫经”。 

    在古代的斯里兰卡,诸大长老们从巴利语经藏中选取了一系列的经典,会编成《大护卫经》(巴利语Mahā Paritta; 新哈勒语为Mahā Pirit Pota 1),又称“四诵分巴利”(Catubhanavara Pali 2) 即“四部念诵的圣典”。3现在,这四种诵分一共包括了二十九部长短不一的经。4  

    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在许多的场合都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若有居士前来请求出家,比库5们会为他们念诵护卫经;有施主前来寺院作布施供养,僧众们会应邀为他们念诵护卫经。在诵戒日、入雨安居日等,僧人们会在寺院或自己的住所念诵护卫经,有许多寺院和禅修中心甚至把念诵护卫经定为每日的课诵。而在家佛教信徒们则会在逢年过节、婴儿出生、结婚喜庆、祝贺寿辰、乔迁新居、生意开张、生病、亲戚去世、追思先人等日子,邀请僧众到其家中念诵护卫经。有些虔诚的在家信徒甚至还能流利地背诵多部护卫经。 

二、护卫经的起源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6。在巴利语经律中,就有几部经典被认为可以起到保护念诵者的作用。在《增支部·第七集》中收录了一部《蕴护卫经》7。在该经中,佛陀教导住在森林中的比库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毒蛇等有伤害性的动物的攻击,在向诸蛇类散播慈爱的同时应念诵该经8。在《宝经》中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指示那些鬼神们要勤勉地保护人们。佛陀在《旌旗顶经》中直接教导诸比库通过忆念佛法僧的功德可以消除恐惧和害怕。最明显提到学习、掌握护卫经能够守护、保护佛陀弟子的是收录于《长部》第32 经的《阿嗒那帝亚经》。

    在《宝经》的义注9中谈到:韦沙离城10原是个繁荣富饶的城市。但是有一年因干旱、歉收而发生了饥荒。首先死的是穷人,他们的饿殍被扔到外面。由于尸体的臭味,非人11进入城内。之后更多的人死亡,又引起瘟疫的蔓延。如此韦沙离遭受饥荒、非人和疾疫三种灾祸。韦沙离的市民齐集到国王处商议决定到恒河对岸的王舍城去迎请佛陀前来消除这一切灾祸。佛陀了知此行将能利益许多众生,于是带领五百位比库前往。当佛陀的脚才踏上韦沙离的国土,天上立刻下起倾盆大雨,雨水把所有的死尸冲进恒河,并把大地清洗干净。沙咖天帝12也带领诸天前来。由于大威势诸天的会集,多数非人逃散了。世尊站在城门口对阿难长老说:“阿难,你学习此《宝经》之后,拿着诸供器与离差维的王子们一起,在三道城墙之间绕行诵《宝经》作护卫。” 于是,具寿13阿难在诵护卫经时,用世尊之钵装满水洒向城内各处。就在长老诵“凡会集此……”时,那些非人四处夺门逃窜。在非人离去时,众人的病也随之痊愈。 

    在《应作慈爱经》的义注14 中谈到:有一年在临近雨安居时,有五百位比库到世尊处取得业处15 之后,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景色迷人的树林中住下,准备在那里度雨安居并精进禅修。但是该林中的树神却不喜欢这些比库,在夜晚比库们履行沙门法时,变现出可怕的形象、发出恐怖的声音来恐吓比库,使他们无法专注、忘失正念,然后再用臭气使他们产生剧烈的头痛。受到干扰的比库无法继续居住下去,不得不离开,前往世尊之处。世尊知道原委后,对他们说:“诸比库,再没有其他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们唯有住在那里才能达到漏尽。诸比库,回去吧!依那个地方住下来。如果希望诸神不恐吓你们,应学习此护卫经,并以此护卫经作为你们的业处。”于是那些比库依世尊的教导,念诵此经并回到该森林。那里的树神得到了慈爱,欢迎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就这样,那些比库住在那里日夜精勤禅修,最终都证得了阿拉汉果。

三、护卫经的保护作用

    护卫经之所以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三宝类:这一类的经典乃是透过随念佛陀、正法以及僧团的殊胜功德来达到保护的效果。诸如《宝经》《旌旗顶经》等。信徒们在皈依三宝时,会念诵如下皈依文三遍: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佛)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法)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僧)  

    皈依,巴利语saranam,直译为庇护所、避难所、安全处。而Buddham. Saranam gacchami直译为“我走向佛陀为庇护所。”“我去佛陀的庇护所。”对于“我皈依法”、“我皈依僧”诸句亦同。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僧俗信徒们的庇护所、皈依处和安全处,所以,皈依、随念三宝的功德自然就能对佛教徒们起到保护的作用。

    还有几部属于礼敬佛陀的护卫经也可归于此类,如《孔雀护卫经》、《月亮护卫经》、《太阳护卫经》及《阿嗒那帝亚经》中偈颂的开头部分等。

     2.慈爱类:这一类的经典乃是透过对某一类特定的众生乃至一切有情散播慈爱而达到保护的效果。诸如《应作慈爱经》、《蕴护卫经》、《慈爱功德经》等。

    佛陀在《慈爱功德经》中提到经常散播慈爱而达到慈心解脱的禅修者可以获得十一种功德(功效),其中就包括受到非人的喜爱、诸天守护和不会遭受火、毒、刀枪的伤害。因此,慈心的功德能够保护散播慈爱者免除危难和带来祥和快乐。

    3.道德类:这一类经典其实是佛陀对其弟子特别是广大的居家信众在伦理道德上的教导和建议。与其把这一类经典视为拥有保护的作用,毋宁说是通过读诵、流传这些经典,能起到提高道德修养、化世导俗的作用。如《大吉祥经》、《衰败经》、《贱种经》等。

    4.法义类:这一类经典其实是教导佛法义理的经典。也许传统上认为佛陀的教法本身就具有保护的效果,故也把它们视为护卫经。如《转法轮经》、《谛分别经》等。

    5.法疗类:这一类经典以讨论觉支法义的三部《觉支经》为主。这些经典记载了通过听闻、思惟七觉支而治愈重病的例子。还有另一部《吉利马难达经》,记载了具寿吉利马难达(Girimananda) 通过听闻和思惟十种禅修业处而治愈重病的例子。由于通过听闻和思惟这些法义曾经治愈了佛陀以及某护卫经序论些弟子的重病,所以通常会在信徒生病时念诵这些经典。

    6.称名类:这一类经典罗列了一系列特定的人物或鬼神的名号,通过称颂他们的名号而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吞仙经》罗列了许多过去诸独觉佛16的名号;《大集会经》罗列了许多诸天、鬼神的名号。特别是《阿嗒那帝亚经》,透过称颂七位佛陀、四大天王以及呼喊诸亚卡17 大神将的名号,使佛弟子避免遭受诸非人、亚卡的干扰和伤害。

    然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护卫经,能够产生护卫作用的原因还在于这些经文本身都是真实语。真实语,巴利语saccavajja 或saccavaca,即真实的话语或言而有信18。由于佛陀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凭借着这些真实语的力量,可以使念诵者达成所愿。正如在《宝经》中,有十二首偈颂是宣说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由于这些功德都是佛法僧的真实素质,确实是三宝所具备的,因此在这些偈颂的后面都有一句真实语的表白:“凭借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有情获得安乐。”  

    同时,佛教徒们相信,由于过去所造作的恭敬三宝、布施、持戒等善业,许多善人命终之后投生到天界。这些天界的善神们自然也恭敬三宝、喜欢善德和守护拥有善德的人们。正因如此,在每次诵护卫经之前,都会念诵:“愿普轮围界,诸天来聆听…… ”等的邀请文,邀请整个轮围世界的所有诸天都前来聆听佛陀所说的正法。同时,在念诵完护卫经之后,又会念诵:“空居与地居,大力诸天、龙,随喜功德后,恒守护佛教!”等回向功德文,祈请这些喜欢善德的诸天时常守护佛法与佛陀的弟子们。

    另外,护卫经能够产生保护作用还与念诵者和听闻者自身有关。如果念诵者对三宝有信心、持戒清净,而且念诵时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能够使护卫经通过念诵者之口而发挥应有的效力。同样的,听闻者对三宝的信心以及自身的戒行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护卫经无法在对三宝没有信心和道德品质败坏的人身上产生功效。

 

四、对护卫经的几点误解

     由于护卫经具有免除危难、带来吉祥的功效,因此也容易让人产生许多误会。下面将列出几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并稍作澄清。

      1. 护卫经是咒语

    有很多人认为护卫经是咒语,因而把“护卫经”误译为“护咒”,例如把《蕴护卫经》误译为《蕴护咒》,把《孔雀护卫经》误译为《孔雀护咒》等19 。咒,梵语为mantra (曼怛罗,译作密咒,真言)、dharanī (陀罗尼,意为总持) 或vidya(巴vijja,意为明,明咒,咒术)。是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有特殊效验的神秘音声,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时所念诵的秘密章句。故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咒、明咒、真

言等。 

     咒语一般可分为息灾咒、增益咒、幻变咒术和降伏咒诅。

     ⑴.息灾咒(梵santika):可以用来护身治病、袪除灾厄、灭除障难等。

     ⑵.增益咒(梵paustika):可以用来祈求利益、获得成就、增长福德等。20

     ⑶.幻变咒术(梵mayaka):可以隐身遁形、神通变化、上天下地、穿墙走壁、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点石成金等。 

     ⑷.降伏咒诅(梵abhicaraka):可以驱役鬼神、降妖除魔、起尸杀人、诛杀怨敌等。 

     世界各地的先民们几乎都存在着咒术信仰。在印度远古的吠陀时代(西元前1500-前600 年),咒术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后编集的四种《吠陀》(Veda, 意为智,明,知识) 成为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其中的《夜柔吠陀》(梵Yajur-veda) 是婆罗门祭司举行祭祀时所诵咒文的集录。《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 是禳灾、招福等咒语的集录。在佛典中,通常称博学的婆罗门为“讽诵者、持咒者、精通三吠陀者”(ajjhayako mantadharo tinna vedanam paragu) 。同时,在非婆罗门的各种沙门团体中,也有许多外道修行者依靠替人念咒、作护摩(homa,火供一类的祭祀仪式)、看相、预言等来谋生。

    然而,佛陀却把这一类的咒术称为“畜生明” (tiracchanavijja) ,称依靠咒术等伎俩谋生的手段为 “邪命”(micchajiva,不正当的谋生方式)。而且佛陀远离依靠这些畜生明”来谋生的邪命”21 ,对于佛陀的弟子们也是这样22。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佛陀明确禁止比库们学习和教导畜生明”。因此,在佛陀的正法、律中是不存在所谓“咒语”的。23  

    不过,从护卫经所能产生的功效来看,却与息灾咒与增益咒的作用非常相似。这也就难怪会有人把护卫经误会成咒语、把“护卫经误译为“护咒” 的了。 

    但是,咒语和护卫经还是有区别的。咒语注重的是神秘的语言及音节赋予其语言与音节神秘的意义24 ,相信透过念诵这些语言及音节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效验。咒语通常都不需要翻译和解释,咒语的含义并不重要,音声本身远远高于其意思,有许多咒语甚至只是一些毫无意义可言的音声组合。 

    然而,护卫经的力量并不在于音声,念诵护卫经的语言也不神秘,有时理解经文的含义比死记硬背更重要。许多经典之所以被视为护卫经是因为她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例如:《吉祥经》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学校甚至把它当成教科书来教育年轻一代。僧俗信徒们依照《应作慈爱经》中的教导来散播慈爱以及作为禅修业处。佛陀教导《蕴护卫经》的原意在于散播慈爱而非机械地念诵经文。《十法经》是出家人应当经常用来检查、省思自己身心的十条行为规范。而更多的护卫经实际上只是佛陀的教导开示,从内容上看很难发现它们跟神秘力量有任何的关系。 

    2. 护卫经万能论

    通过念诵护卫经,能够起到排除不幸和使痛苦、危险、疾病消失的作用,因此有些人无论遇到任何大小事情、各种不幸,都把希望寄托在护卫经上,把护卫经当成是消灾解厄、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佛教相信缘起,世间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因果律,在佛教中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也不能与业果法则相违背,念诵护卫经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护卫经与业果法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听听弥林达王(Milinda) 与龙军(Nagasena) 尊者之间的一番问答。 

    弥林达王问:

    “龙军尊者,世尊如此说过: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25

    世界不存在,能脱死神处。’

    但世尊又教导护卫经。诸如《宝经》、《慈爱经》、《蕴护卫经》、《孔雀护卫经》、《旌旗顶经》、《阿嗒那帝亚经》、《指鬘经》。龙军尊者,如果去到虚空中、海洋中、殿堂、小屋、山洞、洞窟、孔穴、缝隙或山林之中都无法摆脱死神的话,那么诵护卫经就是错的。如果基于护卫经可以摆脱死神的话,那么‘非虚空.海中……’这句话就是错的。这也是自相矛盾的问题,结上加结,今向您提出,您必须解开它。”

    “大王,世尊如此说过:‘非虚空.海中……。’世尊也教导过护卫经,但那是对尚有余寿、具足生机、已离业障者来说的。大王,对寿命已尽者则没有作为和手段能使其存活。 

    大王,就如一棵已死、干枯、无生机、生命已坏、寿行已离的树,即使用一千罐水去浇也不能使之存活或发芽变绿。同样的,大王,药物和诵护卫经对寿命已尽者则没有作为和手段能使其存活。大王,地上的药物对那寿命已尽者是不会产生作用的。大王,护卫经可以保护、护佑尚余寿命、具足生机、已离业障者,为了他们,世尊才教导护卫经。

    大王,就像庄稼成熟、可收割时,农夫会防止水流入。但在谷物幼嫩、如云般具足生机时,则会用水灌溉使它增长。同样的,大王,对于寿命已尽者,可把药物和护卫经的作用置之不理。但对那些尚有余寿、具足生机的人,为了他们而念诵护卫经之药,他们能通过护卫经之药得以增长。”  

    “龙军尊者,如果寿命已尽者会死,尚有余寿者能活,那么,护卫经之药也是无用的。”

    “大王,你以前见过有疾病通过药物而治愈吗?”

    “是的,尊者,见过好几百次。”

    “那么,大王,‘护卫经之药也是无用的。’这句话即是错的。”

……(中略)

    “龙军尊者,护卫经是否保护一切人?”

    “大王,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

    “那么,龙军尊者,护卫经并不是万能的。”

     “大王,食物是否能保护一切人的生命?”

     “尊者,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

     “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有些人过量吃食物,因霍乱而死。”

     “那么,大王,食物不能保护一切人的生命?”

     “有两种原因食物可以夺取生命:饮食过量或热力羸弱(消化不良)。龙军尊者,能够维生的食物可因恶习惯而夺取生命。”

     “同样的,大王,护卫经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大王,有三种原因使护卫经不能保护:业障、烦恼障和无信障。大王,能够保护有情的护卫经可因自己的所作而失去保护力。大王,犹如母亲滋养腹中的胎儿,细心地准备生产。生产后除去不净、污垢、鼻涕,染以最上之妙香。后来有别人的儿子辱骂、殴打或打伤他时,她会愤怒地抓他们带到君主处。但如果是她的儿子犯罪、越轨,人们在抓住他去君主处时用棍棒、拳脚打他、揍他。大王,他的母亲是否也可以抓住抓他的人而带到君主之处呢?”

    “不能,尊者。”

    “大王,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是他自己的罪过。”

    “同样的,大王,能够保护有情的护卫经对自己有罪过者是徒然的。”

——《弥林达问经》 

      3. 护卫经非佛说

    上述的“护卫经万能论”是一种极端,而这种“护卫经非佛说”的观点则是另一种极端。持有这一类错误观点的人多数是所谓的“原始佛教论”者和一些佛教学者。这些人一般都受过西式的现代教育,接受西方的理性思维以及治学方法。他们在研究佛教经典时多数只是注重经典中的理性成分。

    护卫经强调信仰的力量、天神的介入,而通过念诵和听闻护卫经所产生的功效和作用,也非所谓的科学、唯物主义等所能解释。由于护卫经中所包含的这些非理性因素,故有些学者认为:护卫经与古代印度人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和万物有灵论有关,像佛陀这样重视智慧、反对迷信的导师是不可能教导诸如护卫经一类的低俗信仰的。护卫经的出现只是后期佛教徒在受到婆罗门教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为了顺应一般民众的信仰才产生和集成的。 

    我们并不否认现今形式的护卫经是后期编集的作品,也不否认后期的佛教徒曾或多或少地夸大了护卫经的神秘力量。然而,正如在前面《护卫经的起源》一节所述,佛陀的确教导过弟子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学习某些护卫经,念诵护卫经的传统的确可以上溯到佛陀时代。大部分的护卫经都是佛陀言教的真实记录26 ,编集者只是把这些经典奉护卫经而已。 

    在禅修过程中,信根和慧根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佛法时也一样。《清净道论》中说:

    “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信根偏于感性,而慧根则倾向于理性。过度感性容易造成偏激、盲从、迷信或宗教狂热;过度理性则倾向于狡黠,不但自己不肯踏实修行,而且喜爱批判与评头品足。这两种态度对修学佛法都是有害的。亦如前面所引的《弥林达问经》中提到,不信障正是使护卫经失效的三种原因之一。

玛欣德比库(Mahinda Bhikkhu)

于缅甸帕奥禅林

 

注:

1Maha (大);Pitit(巴利语paritta,护卫);Pota(巴利语potthaka,书)。

2 其新哈勒语为Piruvana Pot Vahanse ,意为“应当恭敬学习之书”。

在《摄律义注》(Vinayasangaha-atthakatha)中提到,背诵此四种诵分是作为一位比库得以免除依止(nissaya)的条件之一。

3 这“四诵分巴利”具体在何时编集而成已不得而知。有人认为是在第一次圣典结集之时,有人认为是在其后。还有一些看法认为是在斯里兰卡的Anuradhapura 时期。总之,其编成的年代也许可以上推到西元前。

4泰、缅等上座部佛教国家也有《大护卫经》。泰国的与斯里兰卡相同,但缅甸的只有十一部经。

5 比库:为巴利语bhikkhu 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s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6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佛弟子之间开始念诵护卫经是由于佛陀曾经教导过这些经典。我们并不排除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已有诵护卫经的习惯,如《孔雀护卫经》、《鹌鶉护卫经》行经等。

7 这部经也同样地出现在《律藏·小品·小事篇》。

8 从该经的因缘来看,佛陀教导此经的目的乃是要求诸比库向四类蛇王族散播慈爱,透过散播慈爱而避免遭蛇咬伤。

9 见《小诵注6》和《经集注2.1》, 亦参见《法句注290》。

10 韦沙离城 (Vesali):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意为广严城。位于恒河中游北岸,为西元前六世纪时离差维人(Licchavi,离车)所建立的瓦基国(Vajji,跋耆国)的都城。

11非人:巴利语amanussa ,指人类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天神、龙 、亚卡、阿苏罗、鬼、地狱众生等。在此经中则是指为害人类的天神鬼怪。

12沙咖天帝:巴利语Sakka devanaminda,直译作沙咖诸天之主。沙咖,意为“能”,乃天帝之姓。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的喜见城,亦是佛教的护法主神。

13 具寿:巴利语ayasmant 。由(ayus 寿命) +(mant 具有,拥有)组合而成。通常用作对比库的尊称。

14见《小诵注9》和《经集注1.8,参见《法句注40》。

15 业处:巴利语kammtthana, 直译为“工作的处所”,意为让心工作以培养定力或观智的地方或方法。亦即修行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16独觉佛:巴利语paccekabuddha。在没有佛法的时候,能无师而通达四圣谛,但却不能教导其他众生的圣者。

汉传佛教依梵语prayekabuddha 译作辟支佛、缘觉等。

17亚卡:巴利语yakkha的音译。非人的一种,是地位比诸天低但又具有诸天威力的一类鬼神,为北方韦沙瓦纳天王所统领。亚卡的种类极其繁多,有些是凶残暴戾、能伤害人类的恶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树木而居的树神、地居天,还有些则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势的诸天。在《中部·小爱行尽经》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称为亚卡。

汉传佛教依梵语yaks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

18真实语的特相是真实不虚的言语,作用是说出真实,现起为圣洁、美妙,近因是身语意的清净。真实,也是菩萨应圆满的十种巴拉密(parami,波罗蜜)之一。

19 《蕴护卫经》(Khandhaparittam) 《孔雀护卫经》(Moraparittam) 等经的缅文版都直接称为《蕴经》

(Khandhasuttam) 《孔雀经》(Morasuttam) 。

20 有时这两种咒的区分并不大,即有些咒语在达成消灾的同时也可增福。

21 《长部·梵网经》中说:“沙门苟答马(Gotama, 佛陀)

远离像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 ”

22 《长部·沙门果经》等经中说:“他远离像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23佛陀不曾教导咒语是因为念咒并不能断除烦恼,与解脱生死无关。当然,禁止念咒并不意味着否定咒术的效验。在《无碍解道》等书中,皆提到“咒术所成神变””(vijjamaya iddhi) 是十种神变之一。

24 如 Om (唵)字,由a,u,m三个音素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各派都曾解释过其所含摄与象征的意义。或谓“唵”字象征宇宙的本源、世界生成的根本等。而a,u,m三个音素则象征阳、阴、中三性,或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表三吠陀,或表醒觉、梦、熟睡三态,或表天空、地,或表毗湿奴、湿婆、大梵三神,或表宇宙的住续、破坏、生成云云。

25 《法句》第128 颂。

26有些护卫经也并非完全是佛陀所说的。如《谛分别经》为沙利补答尊者所说,《孔雀护卫经》为菩萨过去世投生为孔雀时所诵,非完全是佛陀所说的。如《阿嗒那帝亚经》为韦沙瓦纳天王所说等。

27为《清净道论·说地遍品》的“诸根平衡而行道”。

摘录自:《大护卫经》Maha Paritta (Sri Lanka Tradition)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