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热”在美国
杨明辉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我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在美国引起了“寒山热”。文章将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寒山诗歌在当时美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和探讨“寒山热”的成因及其对美国诗歌界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寒山;寒山诗;寒山热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09)06-0125-02
作者简介:杨明辉(1981一)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语用学与跨文化研究。
一、寒山其人
寒山(又称寒山子)是唐代释门中一位白话诗人,其诗在韩国和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均有一定影响,而20世纪50一60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则掀起了不小的“寒山热”。在唐代诗人中,寒山的生平是一个千古之谜。由于他隐姓埋名,长期隐居,有诗云“我住在村乡,无爷亦无娘。无名无姓第,人唤作张王”,“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l〕474。他的生平不详,因此无人知晓他的确切身世。后人对他更是知之甚少,长期以来,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没有特别的记载。更由于其身处我国诗歌极为发达的唐朝,也被众多大诗人如李白等光芒所掩盖,因此他的诗是被忽视甚至冷落的。但这样一位诗人在其辞世1000多年后,他的诗歌及其风格在美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追捧,并一度形成了历时近20年之久的“寒山热”,影响了当时的很多美国读者和文学家。
寒山是一位僧侣诗人,有传隐居于天台翠屏山,山深且为冰雪所覆盖,因此自号寒山。他喜爱写诗,偶有一得便随手写在石上,也有人称其为“石上诗人”。寒山言行打扮奇特怪诞,遗世独居,独言独笑,狂放不羁,不为凡俗所绊。他的诗晓畅明白,自成一格,多表现山林生活之逸趣与禅思,蕴涵人生哲理,对世态有所讥讽,对人民深表同情,内容多样,不拘一格。后人编《寒山子诗集》,收录其遗诗312首。元代时寒山诗就传入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国,被奉为“禅诗”的经典之作,传入美国的时间则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
二、寒山诗在美国的译介与影响
寒山诗在美国的译介始于1954年美国汉学家阿瑟·韦利翻译的《寒山诗二十七首》。此后在1956年由加里·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二十四首》,以及1962年由伯顿·沃森翻译的《唐诗人寒山诗一百首》,让更多的美国读者了解到了寒山及其诗歌。在若干种寒山诗英译版本中,斯奈德的译文影响最大。由于斯奈德对禅学颇有研究,在很多方面跟寒山的思想相通,他对寒山诗的理解较为准确,他所选译的寒山诗也反映了他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文学趣味。如寒山的自述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斯奈德译作:“When men see Han Shan/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 And not much to look at——/ 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 They don’t get what I say / 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 / 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 / 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2〕85一90
这样的形象和思想,以及蕴涵在诗中的那种对待社会和环境的人生态度自然会对斯奈德本人,对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影响。50年代,时值美国盛行禅宗。“禅是精神上的无着境界,是天与人的统一,心灵与存在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得到了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赞赏与认同。“垮掉的一代”宣称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信奉“只要太阳容你,我也容你”“只争朝夕,及时行乐”的处世哲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寒山热”在美国发生便毫不足怪了。而寒山本人的诗歌具有白话诗的特征,胡适也在《白话文学史》中称寒山为“白话诗人”〔3〕68一71,人间百态,世间万物,诵咏起来皆直抒胸臆,无须推敲斟酌,更不会有“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情状。他的形象和风格有悖于我国古代大多数诗人,他的诗歌与当时主流诗歌文化所倡导的字斟句酌、典雅别致的意境等相去甚远。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对东方文化好奇、神往却无法充分理解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大雅文化的美国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人口。寒山诗通俗易懂,直来直往,直抒胸臆,也符合美国快餐文化的特点,很容易产生共鸣,而通过他的诗歌,寒山也被理解和塑造成为一个屹立山巅、迎风大笑的狂士,这样的形象很快被美国年轻人所接受和追捧,符合当时美国的“嬉皮士”文化风潮。寒山本人虽遁世,但其诗的内容却不乏关心民生疾苦,富有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如“富儿会高堂,华灯何炜煌。此时无烛者,心愿处其傍”这样的诗句。这样的一种人文情况同当时美国青年的精神渴求不谋而合。50年代的美国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开始出现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度工业化的美国出现了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人性的异化,人的感情的沦陷。而以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融合,呼唤人性与人情的复归,号召人们重返大自然等等。尽管寒山诗的英文翻译存在大量的意译和个性化创造,但恰好符合当时的美国青年的精神渴求,因此人们在阅读他的诗歌的过程中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寒山诗也为更多的美国民众所了解、接受和喜爱,从而掀起了长达20余年的“寒山热”。
这样一个“寒山热”的潮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时的美国文学界,尤其是诗歌界。首先寒山诗在美国的译介和传播,主导力量就是美国的几位著名诗人。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基本上做到了准确、简洁、优美,如将“杳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译作“Jagged scraps forever snowed in / Woods in the dark ravines spitting mist”,将“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译作“The long gorge chucked with screen and boulders / The wide creak, the mist-blurred grass.”斯奈德喜爱和翻译寒山诗,寒山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奈德被公认是现当代美国诗坛上以写禅诗著称的代表性诗人。他在日本学禅多年,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回到美国后定居于荒僻山区,践行亲近自然、远离喧嚣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和人生追求,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看作是对寒山的一种效仿。而同时期美国另一位著名诗人,被艾略特称为“我们时代中国诗的创造者”的埃兹拉·庞德,更热衷于对寒山诗等中国古代诗歌的膜拜与效仿,在美国引领了新诗运动,即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庞德不遗余力地在美国译介和推行中国古代诗歌,在其翻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译,“正是这一些有意误译引发了美国诗坛上一大批意象诗的产生”〔4〕206。他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和创新。他的那首闻名遐迩的《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就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下创作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克·凯停亚克创作了长篇小说《法丐》,小说的扉页上就写者“献给寒山子”。
寒山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肌。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5〕24一30,这首诗前四句似在写景,后四句则清楚表明寒山远非诗人的住处,实是他心境的投影。这首诗在中国并没有为人所熟知,但在美国却被很多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所熟记,包括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弗雷泽于1997年出版了深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冷山》,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后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部小说的英文名称为Cold Mountain,原意即为“寒山”。在其扉页上还引用了寒山的“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本人对寒山的喜爱和致敬。而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所贯穿妊终的那种精神、高高盗立的冷山,是男女主人公唯一的联系和寄托。两人最终相见于冷山,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说是对“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的最好诠释和印证,表现出作者弗雷泽对这首寒山诗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后美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将这部作品拍成电影并获得了数项奥斯卡奖。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爱好者,明格拉也谈到了对寒山诗的喜爱和理解,并秉持寒山的精神内涵来进行电影的拍摄和创作。由此可见,从诗歌界到文学界再到整八文化界,人们都能感受到寒山诗和“寒山热”在美国的影响之深广。
参考文献:
〔l〕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474.
〔2〕朱徽.美国后现代诗歌与中国古诗〔J〕.外国文学,2003(5):85一90.
〔3〕程虹.跨越时空的沟通〔J〕.外国之学,2002(6):68一71.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6.
〔5〕子规.中国的寒山与美国的《冷山》〔J〕.文史杂志,2004(6):24一30.
转载于《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