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今天的基督徒、回教徒以及儒教徒应该形成共识
转自端庄书院 原标题:陈明:重拾回儒精神,推动回回民族传统文化建设
本文为端庄书院新“回儒对话”的系列文章
受访人:陈明,汉族,湖南长沙人,一九六二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中心主任,原道书院创办人,儒学期刊《原道》主编。中国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当代新儒家中素有“南蒋庆,北陈明”之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儒教与公民社会》等。
采访人:马翰尧
马翰尧:在开发传统文化方面,很多人付诸实践,比如您也创办了“原道书院”。最近十年国内儒学发展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气象,从书院、祭孔等活动来看,儒学确实发展得很恢弘、很蓬勃。但与此同时,媒体对儒学的报道立场,以及知识分子对这样一些与儒家相关新闻的评论,有时候又是持批判立场的。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现象,儒学真的迎来黄金发展期了吗?
陈明:近二十多年来,儒学确实存在感比较强,主要表现在:教育层面开始读经,政治层面开始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学术层面开始探索儒家思想的解读新范式,以及其与生活和生命连接的新形式。但我不认为这就可以叫做儒学发展的黄金期。思想的大发展既与历史大问题的出现相关,也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设任何外在局限相关。可能性已经显现,但究竟是真的发展还是虚的泡沫,乐观悲观我可以说是一半一半。至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知识分子的评论表现出批判的倾向,我觉得非常正常。一方面现代社会本就多元,另一方面由于五四思潮的惯性依然强大。儒家在政治哲学上倾向于建设和秩序,这在历史和现实中都难免成为批判话语的对象。当然,儒家传统本身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也尚未完成相应的自我清理和更新,也是被说三道四的原因。这都说不上是坏事,甚至也不是很重要。大家都是在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马翰尧:2015年11月,端庄书院在北京成立,我们以回儒精神为根基,谋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以期回儒思想在现代乃至未来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发展,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陈明:太好了!太有必要了!中国是一个多族群国家,过去叫帝国,现在叫共和国。它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族群关系的和谐,需要有超出族群(ethnic groups)的国族(nation)之建构成型。以前我们主要是靠意识形态来进行整合凝聚,现在它的能量下降,而市场化、全球化在使得经济互动、信息交流提升的同时,各种差别矛盾也被激活激化。国际的不说,国内的分离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也可以从这一视角理解把握,即在政治经济的问题之外,文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认同虽然不等于政治认同,但却对政治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当局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谓“大陆新儒家”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中形成了自己的论域和特征。我也愿意从同样的角度来看端庄书院的成立,希望回儒精神在你们手中得到传承,并取得更大更重要的成就。
马翰尧:您是从何时起开始关注明清回儒的思想的?您如何评价明清回儒的思想史其义?
陈明:说实话,我是在读了你给我的采访邮件之后才开始关注明清回儒思想的。以前在宗教所工作,知道金宜久老师他们研究刘智,但只是当成思想史范围内的一种理论而已,没有从宗教对话、文化整合、国家国族建构这样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角度解读评估其意义价值——现在我仍然所知甚少。但在文明冲突论向现实演变、IS巨浪滔天、国内恐怖袭击不断以及习近平主席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对这个问题的论域与重要性,我有了全新的理解。
回族规模的扩大应该在元朝,元时,“回回遍天下”,与成吉思汗家族军事上的胜利有关。元朝有等级制,但历史很短,明清时期回儒就出现了。可见这是一种与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融合过程相伴随的思想潮流。这应该又与他们“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态相联系。大散居,决定了必然与大环境维持某种协调,在文化价值、政治认同方面做出选择;小聚居,决定了内部必然维持某种连续性,即维护伊斯兰教的核心理念。回儒的基本特征应该是:一是以汉语文布道宣教,二是“以儒诠经”。从内部来说,这可以解决许多的问题,如母语遗忘,如理论紧张等;从外部来说,则开启了文化整合、认同国家的方向选择。
从我个人角度看,这一过程不仅政治正确,而且理论意义也十分巨大。这里我想说的是,儒教也是有自己的信仰体系的,如《诗经》中的“昊天上帝”以及后来的“天地君亲师”。王岱舆、刘智他们在会通回与儒的时候,提出了“真宰”的问题。这对程朱理学以太极代天和“太极一理”的命题主张是一种挑战和否定。清代反思理学,却是“以礼代理”,有回归汉学的味道。其实,《尚书》、《诗经》、《周礼》中的礼其主要属性却是在宗教上。今天我们重提儒教论,超越四书,回归五经,应该可以从回儒诸贤的这些论述里获得许多的启迪。
马翰尧: “认主独一”是伊斯兰的核心理念,而通常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印象是“敬鬼神而远之”或者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回儒集大成者刘智却说“天方之经大同于孔孟之旨”。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对立以及刘智的阐述?
陈明:这里是不冲突的。鬼神和怪力乱神,与主不是一个层次的存在。理论上讲,真正紧张的是主与天,它们位格相应,有诸神之争的意味,但也没到真主与基督教的上帝那样的程度。儒教不是一神教,天的人格性不强。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是以“行与事”示之于人。有意思的是,回儒对这点并不感到紧张,而是特别强调这一点,以表明回教与儒教理论一样。这说明当时的时代氛围不错。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对的,所谓的诸神之争,其实来自现实政治经济上的纠纷。宗教理论形态的相同相异,不仅正常,也可以化解,付之两行也无不可。
史称刘智“谒孔林,心忾然有所感,遂辞而归。盖至是而涉猎之富,登览之远,足以尊所闻而副所志矣”,多么愉快多么美好!我特别喜欢他的这段话:“今夫见草木之偃仰,而知有风;睹缘翠之萌动,而知有春;视己身之灵明,而知有性;参天地之造化,而知有主,必然之理也”。
马翰尧:回儒的思想谱系肇始于明朝中后期,而盛于清初。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天主教耶稣会进入中国,代表人物利玛窦同样采取“以儒释耶”“以耶补儒”的方式来会通天主教和儒家文化。以天主教的经验作为参照,您认为,回儒与利玛窦的思想范式,是否在形式类似的表面下存在着什么不同?
陈明:前面我是用徐光启、李之藻这些本土知识分子来与回儒对照的,因为他们才更合适。利玛窦是传教士,是带着“猎头”使命来华的,“利玛窦规矩”手段柔和,但目标却仍是“以耶化儒”、“以耶化华”,是要使“中华归主”。这怎么能够跟“以儒释经”“以回补儒”的回儒相提并论呢?今天的情况更加不同了。一个跟耶稣会关系密切的朋友跟我说,它们现在对新教在国内的传播势头和方式也有点不能理解。当然,伊斯兰教中的有些思潮在国内也表现出强劲影响,这些是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关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近代概念,也是一个尚未实现完成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我认为刘智他们的工作、徐光启他们的工作是积极的,今天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当然,徐光启的贡献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刘智的贡献主要在文化思想上——今天这一点特别重要!
马翰尧:我们知道,“回儒对话”这个命题真正被提上国际视野,是得力于港台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当时引起世界瞩目。在“文明对话”框架下的伊斯兰教与儒家关系以及“回儒”群体的研究,多少修正了“影响——接受”模式下那种文化流动的单一方向,使得两种文化以平等的身份进入彼此的视野。作为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您是否有对这一路径有相应的思考,它的前景如何?
陈明:杜先生是在全球宗教对话的潮流中涉及这个问题的。那是一个国家和国家之间、文明圈和文明圈之间的对话,比较高大上,但内容却有点空洞轻飘。“影响—接受”或“冲击—反应”模式,是暗含着西方中心主义和单线进化论理论预设的历史哲学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处理基督教文明与非基督教文明间关系的思想范式。我十几年前就曾提出质疑。但是,这与一个政治共同体内的文化建设及其所包含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诸问题是没什么关系的。就是说,搁这里讨论有点跑题。接着前面的“中华民族”概念以及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的问题脉络,我想说的是,虽然现代社会政教分离,个人的信仰选择是私人领域的问题,但是,私人领域的问题也是具有扩散性而溢出为公共领域问题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大陆新儒家才表现出与现代新儒家或港台新儒家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范式,才可以对王岱舆、刘智的工作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
马翰尧:明清回儒思想的著终极目的是彰显伊斯兰传统的优越性,但对开创“中伊传统”之对话,促进伊斯兰教在中国之本土化,影响深钜,值得深入探讨。请问明清回儒所尝试建构的“中伊传统”之对话,对当代东西文明的对话(或冲突)具有何种时代意义?
陈明:彰显伊斯兰传统的优越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所选择的生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最高的优越性。但是,“以儒释经”、“以回补儒”的回儒思潮本身的目标,所促进的是回与儒的对话融通,是两种文化自身的丰富充实,是中国社会政治有序性和和谐度的提升。我想这也是王岱舆、刘智他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要实现的目标。你这里“中伊传统之对话”一语有点含混,“中”是国家概念,“伊”是宗教名称,并且当时也不只是一个对话的问题。这些,我们可以在今后的书院对话、会讲中去讨论。
马翰尧:关于明清回儒的思想范式,通常的说法是“以儒释经”“以回补儒”,您站在儒家立场上如何评价回儒的思想范式?在今天的状况下,回儒的思想范式对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陈明:我不知道这样概括是否完全允当。如果真是这么回事,我想是很好的。“以儒释经”和“以回补儒”这八个字,我看到的是回儒对儒教作为主体文化的地位的尊重和接受,对整个中华文化文化建设的自觉和责任承担。这跟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以耶补儒”的初衷、目标都是一样的,带来的成果和影响也是相当积极有意义的。只是徐光启他们的事业一直有延续,回儒却似乎有点后继乏人。
今天你们终于有人出来,赓续这一传统,我觉得这八个字还是值得坚持。本土化不是化为尘土,而是作为种子在这快土地上开出新花。开出新花也有两个意义层面,一是相对于整体的中华文化结构做出贡献,二是对伊斯兰教传统本身也应有返本开新。社会变迁那么大,当今中国伊斯兰教届却没有什么重要的思想家出来做出应对调整。当代新回儒的处境有所不同,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呢?我觉得应该有气魄和担当去想一想。
佛教进入中土,在唐代形成“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三教合一格局,三者之间虽然存在边界,但整体上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回,还有耶,在中国也已经存在千年,为什么就不可以整合成一个新的更大更有活力的文化结构服务于我们呢?当然,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我想,今天的基督徒、回教徒以及儒教徒,应该也能够形成这样的共识,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澳门圣保禄教堂遗址
曾是日本殉道者避难所的澳门圣保禄教堂遗址,于1835年失火后只剩前壁仍屹立,成为今日着名的澳门大三巴牌坊。
1860年更正教第一位宣教士(美国浸信会差派)抵达日本。把《新约圣经》翻译成日文。
1861年在日本基督教界什具影响力的内村鑑三于是年出生;新渡户稻造于1862年9月1日出生。前者是日本着名思想家;后者是东京女子大学创办人,曾于1984年~2004年成为5000日元币面之人物。
1867年明治政府成立,再度为巩固政权,立神道为国教,以日皇为天皇,为太阳神的玄孙,全民皆须向其下拜;由于基督徒拒绝以人为神,因而有不少基督徒再度遭逼迫;然仍有不少敬虔信徒不肯以人为神下拜,于是当权者再度颁布基督信仰禁令,四处逮捕教徒,用诸多方法逼信徒弃教。
1873年在外国抗议下,明治政府宣布解除禁教令,基督信仰再度可自由传播。宣教士在长崎和附近地方,陆续发现有不少坚守信仰的「隐藏基督徒」,在没有牧者没有圣经之下,一代接一代的等待信仰自由,等了两个多世纪后,终可公开为主作至死不渝的见证。可惜,当中有不少「隐藏基督徒」在长期没喂养及教导之下,信仰已变了质,混杂了不少当地的迷信。
1876年解除禁教令的第三年,明治政府在北海道开设全国第一所高等学府─札幌农业校(后改为北海道帝国大学,二战结束后,改名为北海道大学至今),聘美国麻省农业大学校长克拉克博士为首任校长。由于克拉克博士是清教徒,认为办学应以培养人格为首务,说除了基督信仰,便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提升年青人的道德标准,便向聘他的官员开出受聘之条件,就是要容许他在校内以《圣经》为施教依据。日官求才心切,允许了克拉克博士的要求。该校外籍教授也以来自美国为主。所以,该所国立学校成立初期的宗教气氛什浓,校长克拉克博士的人品与生命更吸引了不少日本青年信奉基督,因而诞生了内村鑑三、新渡户稻造等杰出基督徒。
1877年明治十年,日本政府开办全国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外籍教授以来自欧洲为主。
1880年明治十三年,日本牧师小崎弘道等创办杂志,开始了基督徒的言丄论自由。
1890年明治政府为确保国民对天皇效忠,于是年10月进一步神化天皇制度,颁令全国学校师生要奉天皇为神的礼拜。1891年1月开始实施。基督徒老丄师内村鑑三不肯在校内尊人为神,招致非议,指为国贼,并遭免职。
1908年从外进入日本传道的更正教宣教士估计约有960名。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此时期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包括对我国的的入侵。
1938年东京大学基督徒教授,因反对执政者对外的侵略行动,以及妄以天皇为神,特别是内村鑑三圣经课学生矢内原忠雄呼吁全民及执政者悔改,旋即全部遭当局勒令革职。
1941年大规模的教会迫害再次爆发,70名牧师被杀。12月7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盟军总司令要求日本废除神道教育,改日本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
1946年日皇正式宣告自己不是神。矢内原忠雄与其他教授随即获邀复职(矢内原忠雄更于1951年获选为东大校长,继续在校内传扬基督的和平信息及救赎信仰)。
1947年日本基督徒人口于是年至1952年之五年间,大幅增长,信徒人数达42万。
1990年基督徒人口达107.5万,少于全国人口1%,其中天主教徒43.6万,更正教信徒63.9万。
1998年日本福音派基督徒人数仍少于0.5%。
2000年根据日本内阁文化厅统计,是年:
神道教徒人口:10,523万
佛教信徒人口:9,419万
泛基督徒人口:174.4万
其他宗教信徒:1,021万
总信教人口共:21,137.4万
是年全国人口:11,869.3万
(2004年人口为12,768万)
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是从上述统计数字的显示,信教人口是全国人口的两倍,我们便可知道日本人对信仰的态度与我们的很不同。他们的宗教观是属世且功利的,凡可为他们带来现世利益的,他们都会拜,一个人可有两个或以上的信仰,此为日本宗教的特征。需要我们祷告记念,特别要记念历尽沧桑的日本教会,求主加力。
参考资料:
一)迭戈结成(DiegoYuuki),于1994年澳门圣保禄学院四百周年纪丄念《宗教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
二)香港学园传道会网址http://www.hkccc.org/ccbg
三)OnMartyrsHill,byDiegoR.YukiS.J.;The26MartyrsMuseum
四)《旭日再现─让基督荣光照亮日本》,韦伯(KeithE.Webb)着,学园传道出版
五)Kondansha’sEncyclopediaofJapan
六)《沉默》,远藤周作着,朱佩兰译,1972年道声出版。
七)《十字架与日本武士─内村鑑三的信仰与思想》,吴得荣着,台湾中信1995年再版。
八)《背十字架的帝大教授─矢内原忠雄的信仰历程》,吴得荣着,台湾中信1995年再版。
日本天主教会在1600受迫害年代基督徒和会士们受尽最残忍的酷刑:
两位未来真福的故事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本笃十六世不久前的6月1日批准并颁布了为320位天主的男女忠仆列圣品和真福品的谕令。他们中的许多人获承认为致命者:耶稣会士伯多禄岐部粕井及其他187位神父、会士和信友的情况便如此,他们是于17世纪的最初几十年在日本被残杀的,那段时期是在日本诞生的天主教会所经历的一段悲惨历史。今天我们愿意提出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加以介绍:
“这名罪犯收集捐款为帮助致命者的寡妇和孤儿,甚至也帮助传教士。”这是押送犯人到执行死刑的西阪丘陵的狱吏携带的标牌上写的一段醒目的字句。这名“罪犯”就是迈克尔药屋,他因不遗余力地关怀日本基督信徒和耶稣会传教士被誉为“长崎的良善撒玛黎雅人”,这些基督信徒和传教士要么被驱逐,要么就受酷刑和被杀害。1633年7月28日,由方济各‧沙勿略90年前在日本创立的这个教会所经历的残害时期到达顶峰。从1587年起,将军,即“王室的元帅们”开始迫害日本领洗的人,这些接受洗礼的人几年内发展到大约30万。在反基督信仰的背后除了有佛教徒的眼红外,也有对许多传教士的故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的日益增加所报的敌视态度。暴力浪潮横扫几乎天主教团体的全体子民:司铎、长者、家中的父亲和母亲、儿童。许多人被致残和斩首,其他人被判火刑。这也是迈克尔药屋神父的命运,他唱着圣咏上到丘陵上,被绑在柱子上活活烧死。
尼古拉斯福永同一天同他上了同一个丘陵。他是个耶稣会会士和备受赞赏的要理教员,1614年在太府将军颁布的疯狂迫害的命令的初期被驱逐出他的国家。尼古拉斯本来该晋铎,但在日本没有主教能够祝圣他。1620年,尼古拉斯暗自返回日本,重新拾起他的工作。之后,1633年再次爆发迫害行动。尼古拉斯得知34位神父和耶稣会士殉道,其中14位是日本人。同一年,他自己也落在刽子手的手里。不过,在7月28日那天,他没有像他的致命同伴那样在西阪丘陵上被烧死。刽子手们施展虐待狂,把他推入一口深井内在里面呆了3天。尼古拉斯不畏惧。当狱吏问他在一生中可否有遗憾的事,他回答说:“有,没有将基督带给所有日本人,没有从将军开始使他认识基督。”随后几个小时,他的话和祈祷声从井下传上来变得越来越弱小,直到咽气为止。尼古拉斯死在7月31日,圣依纳爵的占礼上。
日本是多神论和泛神论的国家,喜欢按行为称义,所以他们礼数很周全,也因此他们活的很累,所以日本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日本的基督教不少也喜欢守律法,所以氛围比较压抑,当然说的好听是庄严肃穆。日本人本身国民性格也喜欢个管个,人际关系普遍比较淡,所以福音传起来还是满难的。当然如果神做工的话,没有事情是难事
日
本
84 % 日 本 人 自 稱 沒 個 人 宗 教 信 仰 , 然 而 , 大 部 分 日 本 人 都 會 依 傳 統 習 慣 去 決
定 他 們 的 信 仰 , 出 世 時 是 神 道 教 , 死 後 以 佛 教 儀 式 舉 行 喪 禮 , 結 婚 時 則 以 西 方
的 基 督 教 儀 式 進 行
。
耶 穌 會 宣 教 士 曾 於 一 五 四 九 年 前 往 日 本 傳 道 , 不 少 日 本 領 袖 也 在 此 時 期 信 耶 穌
, 可 惜 隨 著 政 局 的 轉 變 , 日 本 基 督 徒 廣 泛 遭 到 逼 害 。 一 六 一 二 年 更 有 卅 萬 信 徒
遭 囚 禁 , 許 多 信 徒 殉 道 。 全 國 對 外 關 閉 二 百 五 十 年 之 久 。 直 至 十 九 世 紀 末 才 再
度 敞 開 大 門 , 福 音 再 度 有 機 會 傳 入 日 本 , 然 而 , 此 後 的 日 本 對 福 音 抱 有 懷 疑 與
抗 拒 態 度 。
現 時 日 本 的 福 音 工 作 , 主 要 由 韓 國 教 會 差 派 宣 教 士 推 動 , 也 有 其 他 國 家 的 差 會
如 海 外 基 督 使 團 及 播 道 會 差 會 等 差 派 宣 教 士 前 往 事 奉
。
禱 告 事 項 :
( 一 ) 向 日 本 人 傳 福 音 的 障 礙 包 括 : 日 本 人 工 作 壓 力 大 , 故 不 願 花 精 神 接 觸 福
音 ; 而 日 本 人 不 意 識 個 人 有 罪 的 傾 向 , 成 為 他 們 信 耶 穌 的 最 大 障 礙 。 請 禱 告 記
念 。
( 二 ) 隨 著 日 本 經 濟 多 年 來 的 不 景 , 政 界 醜 聞 頻 生 , 物 質 生 活 空 虛 , 以 致 日 人
開 始 追 求 精 神 生 活 , 因 而 促 成 異 教 的 興 起 。 估 計 日 本 每 年 有 一 百 個 教 派 成 立 。
請 為 基 督 信 仰 能 在 此 時 得 到 發 展 禱 告 。
( 三 ) 為 日 本 教 會 能 增 長 的 突 破 禱 告 。 當 地 七 成 教 會 的 平 均 出 席 人 數 少 於 三 十
人 。 教 會 牧 者 擔 子 相 當 重 。
( 四 ) 為 居 住 在 日 本 的 中 國 人 聽 福
音 的 機 會 禱 告 , 據 說 , 現 時 共 有 九 萬 中 國 人 於 日 本 求 學 , 主 要 來 自 中 國 大 陸
。
( 資 料 來 源 : 海 外 基 督 使 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