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奇:中国儒学的喧闹与宁静
王文奇文化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认识,一直成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大问题。但由于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政治都在摧残和抨击儒家文化,因而儒学在中国走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尽管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经学的历史传承,考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版本的可信度,乃至以西方的逻辑框架,研究所谓的儒学哲学,但是作为安身立命之身心归属,作为从个人体认出发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生命实践层面的儒学,几乎隐而不见了。
当然,最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物欲横流,伴随着人们陷入汲汲营营的心理恐慌,作为父母的成年人,为了孩子的更好发展,开始让孩子重新接触国学,接触儒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的文字,突然之间伴随着父母们的需求,迅疾演化成了弥散在中国大江南北的童稚语音。
在这一波少儿读经热刚刚火爆的时刻,中国的媒体评论员,包括闷坐书斋的学者们开始发声,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热热闹闹地吵了几个回合之后,归于沉寂。因为传授儒学启蒙读物的市场是有的,因而无论最终给儒学启蒙读物扣上的帽子是正的还是歪的,那一部分市场需求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到了2014年,儒学热突然热得火爆。这次火爆是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几次都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于是乎,从孔子的老家曲阜开始,儒学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蔓延开来。在高校,无论是否是搞传统文化与儒学研究的,纷纷向这一领域伸手;在官场,无论是否知道儒学究竟是什么,都纷纷宣称自己倾心儒学、要做儒官。
新儒学如何发展的研讨会开了,如何反思康有为对儒学正解与曲解的研讨会也开了,出版社苦心搜罗的“当代大陆新儒家文丛”也出版了。2014年,是中国儒学喧闹的一年。有的媒体甚至评论说,2014年可以看成是中国儒学复兴的元年。
对传统文化的肯定与重视,这本身无可厚非。中国自五四运动开始,社会文化已经与传统割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在西化中迷失。高层能够在坚持马列主义价值观之下,以官方姿态大张旗鼓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这在之前是没有的,甚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因为有了高层肯定这柄尚方宝剑,一些研究者才能够真正去理性反思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有无融合的最佳路径,以免被一些外行以政治上的打压,而剥夺了这部分知识分子发声的机会。但问题是,2014年儒学的热闹,显然不是儒学本身的热闹,而是一些有着各自亢奋点的人群的热闹;甚至这种热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儒学的。
《大学》中曾有不断被人援引的个人成长路径,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无论是那些自称读了儒家经典后,认为自己跟上了文化发展脉搏的官员,还是那些参与各种纪念孔子与儒家的活动后,认为自己正在参入创造新儒学复兴的媒体,很多都违背了儒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自然是先要知道你所谈论的是什么,按照韩非子的说法就是要循名责实。
不知为不知
那就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儒学?儒学似乎人人都懂,但细究起来又似乎人人不懂。但没关系,我们习惯了不懂装懂。曾经,大家不懂儒学是什么的时候,一起批孔子不也批得不亦乐乎?今天,我们不懂儒学,不看《论语》,不是照样可以参与儒学的狂欢吗?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中国大陆高校体系下的985、211高校,排名也很靠前,学生的素质也可谓不错。同时,笔者也聆听过中国大陆不同高校学者的演讲,很多非儒学领域内的人,也在2014年谈及儒学。然而无论是在听学者的演讲,还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一个浅显易懂的词汇却总在被误读。这个词汇自然是很儒家的,那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被无数的人乃至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认为,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我们不懂不可怕,可以迅速使用搜索引擎去查一查,但不应不懂装懂,因为孔圣人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只要拿搜索引擎一查,就会发现在《论语》中是前后两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显然“和而不同”不是简简单单求同存异的意思。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把经典庸俗化的同时,还好大喜功地说自己深谙儒学。对不起,这不是儒学,这是厚黑学。
再说回什么是儒学,笔者才疏学浅,无法解答,因为不知道应该怎样区分孔孟之道、董仲舒之春秋公羊学、宋明理学、阳明心学,也无法判断他们之间的具体关联如何,更无从知晓我们现在重视传统文化、复兴儒学,应该如何在其间择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为笔者根本就不曾涉猎儒学领域,根本就未能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但笔者仍认为自己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承认不懂儒学,也不参与儒学的狂欢,更对那些自我标榜的所谓儒官,持百分之二百的怀疑态度。
2014年已经越来越远,中国儒学喧闹了一年,但锣鼓未停。在这喧闹之中,真正的儒学宁静而沉寂。真正的儒学人士也未曾被狂乱眯了双眼,因为真正深谙儒学的人,他们在思考与求索。他们在思考如何真正复兴传统文化,改一改社会风气,寻一寻中国文化特质的价值。他们在思考如何在非西方文化纷纷拜倒在西方文化脚下的时候0,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并保有文化的自信。对于这样的治学者与思考者,我致以深深的敬意。
《大学》里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我们对儒学止于运动式的詈骂或狂欢,那我们得到的将只是对自身与世界肤浅的认知。浩浩溟溟者,沧海是也;区区渺渺者,人生是也,如何以区区渺渺之人生,长观浩浩溟溟之沧海,圣人有以教我乎?
作者任职于中国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