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慈光揭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转载]白正梅:西晋高僧佛图澄记

$
0
0

一生奔波弘佛法  打破一统促融合
西晋高僧佛图澄记

 

白正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混战时期,也是我国许多民族迁徙融合的时期。西晋末年,皇室贵族为争夺权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其后,在北部中国的土地上,匈奴、
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0多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我国历史又进入了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十六国政权大多扶植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在民族心理沟通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佛教的祖师们四处弘扬佛法,使佛教信仰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同时也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佛图澄即是其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以言止杀  安定社会

 

    在我国佛教史上,佛图澄是一个有着突出贡献的人。他身处乱世,面对各民族间的征战与仇杀等惨烈的现实,用佛法慈悲救世、戒杀护生的宗旨遂成为他最为迫切弘扬的主题;其次,佛图澄时代的佛教仍属初传期,如何使更多的民众接受佛法的教化,扩大其摄受范围,也是其时所关注的焦点。

 

 

    十六国是一个战乱时期,加之后赵统治者专以杀戮来壮大声威,巩固其统治,更加重了这一时期的混乱状况。石勒、石虎在历史上皆以残忍滥杀而著称,暴戾恣睢,伏尸流血。目睹生灵涂炭,佛图澄为拯民于水火,决心以佛法化导石勒。他毅然杖策军门,用慈悲戒杀的教义来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据《高僧传》载,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于掌中。又能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因而初次会面便以神异之术折服石勒,从此常随左右。石勒十分敬重佛图澄,有事必咨而后行,尊号为“大和上”。石勒死后,石虎废石勒之子石弘而自立,并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一带),佛图澄亦随之入邺,居宫寺,辅佐后赵政权,一直至圆寂。

 

    在佛图澄的劝谏下,石氏之暴虐稍有收敛。如石虎曾问“佛法为何?”澄答“佛法不杀。”佛图澄以慈悲不杀的劝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石氏的恣意滥杀,实现了其悯念苍生、安定社会的济世宏愿。

 

    民族融合往往伴随着战争与流血,个中因由,除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外,还有民族间文化心理的差异。但后赵时期的这一民族融合过程,却因有佛教的因素而使大规模的杀戮事件大大减少了。随着佛教的普及发展,在各民族间甚至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同感,从而在消融民族文化差异、消除民族意识隔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弘扬佛法  促进团结

 

    当时汉族正统的观念,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有的儒家学者甚至不承认少数民族有迁居内地的权利,如江统的《徙戎论》就认为,即使已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也应迁徙至边远地区。这种狭隘的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偏见,并不符合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佛图澄打破儒学一统天下的格局,用佛法作为统一各民族思想的工具。宗教信仰的相同,有利于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文化心理的沟通。

 

    佛图澄与石氏父子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所受之尊崇可与后世“国师”地位相比。他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身份,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使佛教在后赵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书记载,他在后赵地区曾兴立佛寺893座,“弘法之盛,莫与先矣。”创当时佛教东传中原地区以来建寺最高纪录,所以有“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的评价。

 

    有佛图澄的弘化,故百姓多信奉佛教。他们营造寺庙,竞相出家,由此也造成真伪混淆、多生愆过的局面。石虎曾针对此下书整饬。著作郎王度也上奏说:佛,外国之神,非华夏百姓所应祀奉。当时朝中多赞同王度所奏。石虎因佛图澄化导的缘故,下书曰:“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这是佛教初传期典型的“华夷之辨”论,尽管这里没有佛图澄的正面抗辩,但在这场君臣论争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佛图澄的无形影响力。在这里折射出的是以佛教“普度众生”的博大理论,去抗衡当时正统的儒者“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狭隘民族偏见。

 

    经佛图澄的不懈努力,使佛教由一种形同“民间方术”的流传方式,一跃而居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各民族所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对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应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明令汉人可以出家乃从此开始。对佛教的弘传来说,这一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不仅使佛教的弘化得到了国家政权的保护,更为我国佛教僧团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合法性基础。人可弘道,僧伽是佛法的直接传播者,从此僧团被赋予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上的合理性。所以从佛教的传播角度说,佛图澄成功地利用国家力量来弘扬佛教,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弘法之路。

 

    佛图澄一生的奔波是为了弘扬佛法,但其所弘宣的佛教在当时无疑是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后赵境内的相对安定,使后赵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成为十六国时期国力较为强盛的政权之一。正是这种大融合,使各民族在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精神生活,包括心理因素、语言习俗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和变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在此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

 

    相关链接  佛图澄(232—348年),西晋、后赵时僧人。本姓帛,西域龟兹人。9岁出家于乌苌国,两度到罽宾学法。能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持戒精严,对于古来所传戒律,多有考校。受到后赵政权建立者石勒的尊崇,佛图澄也经常用佛教教义劝导石氏施行“德化”,“不为暴虐”“不害无辜”,并大力向民间传播佛教。佛图澄学识渊博,天竺、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等均不远万里前来从其受学,汉地名僧如道安、法雅等也远道前来听讲。著名弟子有道安、僧朗等。

 

    转载于《中国民族报》2004年4月13日第3版《宗教》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19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