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某私募基金的邀请,前不久笔者到青岛为几十位老板讲了一堂“中国宗教文化的特质”。近年来,企业家热衷传统文化学习已经不足为奇。此次前所未遇的一个经历,是这家私募基金为企业家的孩子们举行的“开笔礼”。
虽然在学校读了20多年书,又在研究所、大学工作了20多年,虽然儿子也都上中学了,但参加“开笔礼”,还是第一次。回来后百度一下,知道开笔礼又叫“破蒙”,标志一个人识字习礼的开始,是传统社会人生的四大礼仪之一,非同小可。
参加此次开笔礼的孩子共13位,年龄从5岁到8岁不等,仪式在宾馆内的一间会议室举行,程序上也许不是非常严格,是象征性、体验性的。开笔礼的第一个环节是正衣冠。公司早已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汉服,仪式开始前大半个小时,工作人员就和家长们一起,为下孩子们换汉服。说句心里话,在林林总总的传统服饰中,我觉得最清朗、最舒服的,还是文庙里孩子们的汉服,简洁明快而有书卷气,孩子们一上身就兴高采烈。仪式开始后,首先让孩子们“自正衣冠”,然后是孩子们之间“互正衣冠”,最后是“师正衣冠”。衣服比较好整理,麻烦是头上的冠巾。孩子们活泼好动,一会儿冠巾就歪了,或者本来挺好的,一整理反而歪了,不时引出善意的大笑。正衣冠,是启发孩子文化自觉的第一步。挺直身体,端正头上的冠巾,衣服洁净整齐,文质彬彬地走进学堂,开始修齐治平的人生里程,这就是所谓的“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作为文革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的一代人,看到孩子们正衣冠,颇有几分感慨。我们的童蒙教育,是越穷越革命。衣服上补丁越多,手上老茧越厚,越政治正确。这一革命教育遗产在今天的一个表现,就是所谓的大学教授常常衣装不得体,举止过于粗犷。曾经有学生写道:出身农村,对大学教授充满神圣的想象。进校后,看到面目粗糙、衣装混乱、经常提着篮子与小贩讨价还价的教授,对大学一下子就彻底失望了。
开笔礼的第二个仪式是“朱砂启智”。公司老板,人民大学毕业的李博士,手里拿着一支毛笔,沾上红色的印泥,权当朱砂,给每个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并送上祝福。小孩子有的争先恐后,有的觉得不好看,不让点,好不热闹。点痣又称“开天眼”,开启智慧之意,寓意自此以后眼明心亮,读书有成。
开笔礼的第三个环节是孩子们朗读《弟子规》。公司为孩子准备好了课桌,桌子上摆好书籍、文具。孩子们齐声朗读了一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寓意开始学业。
此次开笔礼的第四个环节,也是最好玩的部分,是写“人”字,可以看做是真正的“开笔”。现代人很少用毛笔,有的小孩子可能还是第一次用毛笔写字,老师在前面教授如何持笔,如何蘸墨,如何写字,所有的小孩子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撇一捺,孩子们不一会儿就纸上有字,身上脸上有墨了。家长们自然欢喜赞叹,把孩子们的杰作收藏起来,作为人生的纪念。
最后,主持仪式的李博士向孩子们送上鼓励与祝福,孩子们则向老师、家长鞠躬致谢。整个仪式持续了约1个小时。
交流后得知,关心企业家第二代的教育与成长是这家私募基金的重要工作。公司的客户大多40岁左右,都是第一代企业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都对下一代的成长特别重视。公司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有益于青少年成长的项目,包括北极环境考察,徒步穿越沙漠等等,其中为孩子们举办传统的开笔礼、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也是内容之一。学在民间,通过这一家公司的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觉醒与复苏;而企业界的介入,相信也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