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南北朝时南朝宋国著名武将檀道济所著的一本兵法书[1]。包括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十六条兵法计策。
语源
“三十六计”一词语出《南齐书·王敬则传》提到的“三十六策”:“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檀公,指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走为上计”指檀道济伐魏不利,粮草被焚,宋军乏食,主动退兵之事。他把计谋全用在“走”上面,包括“唱筹量沙”和“空城计”(都是装腔作势而得以撒退),而有“走为上计”的说法。
但对于当时是否已有“三十六计”这样一本书,《南齐书》和《南史》中均无记载。[2]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元朝以后,此语多见于小说戏曲之中,例如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余易木《初恋的回声》七:“女婿比较机灵,一看形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李玉《牛头山》第七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根据《易经》,六和八是阴的成数,而六更是阴数之极;三十六本为虚数,是阴数之极的平方,因此三十六计暗喻极多计谋[2]。
成书
很长一段时间,学者认为此书成书于明清之际。[3]。据史载《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因此有人以为《三十六计》就是檀道济所著。2003年,郭克义在济宁市发现了一部隋代玉简《三十六计》,隋代玉简册证明,《三十六计》的确是檀道济所著。[4]唯现在版本中的总说和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的题目及“按”,为后人所加。[1]
《三十六计》全书以《易经》为依据,引用《易经》27处[5],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个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其计谋体现了极强的辨证哲理。1941年分州(今陕西省分县)由成都兴华印刷厂用土纸翻印,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是较早的《三十六计》流行版本。
内容
|
|
|
|
|
- 第二套〖敌战计〗
- 第三套〖攻战计〗
|
|
|
|
- 第六套〖败战计〗
为便于人们熟记三十六计,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
- 金玉檀公策,
- 借以擒劫贼,
- 鱼蛇海间笑,
- 羊虎桃桑隔,
- 树暗走痴故,
- 釜空苦远客,
- 屋梁有美尸,
- 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檀公策”三字和“伐虢”二字为一计外,每字中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为:
-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
- 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 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
- 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
- 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计,假痴不癫,欲擒故纵,
- 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
- 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
-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参考文献
- ^ 1.0 1.1 隋玉简揭秘:《三十六计》作者为山东人檀道济. [2014-02-22].
- ^ 2.0 2.1 李少林; 刘正梅. 中国兵法全书.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5402-1907-9.
- ^ 郭化若《三十六计新编》序言:“《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书,大概是在明、清之际了。”
- ^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907/10/5IJPRKI600011247.html
- ^ 张弓:《图解三十六计》
外部链接
反间计
反间计是三十六计之三十三计,利用间谍传播假情报让自己的敌人之间互相猜疑而坐收其利。此计最著名的使用者是周瑜。
浅释
利用敌谍施展反间计的办法千变万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一、用厚礼重贿去收买他,反为我用。二、是诈傻扮懵,故意提供他假情报,使他间接为我服务。
注解
- 《孙子兵法》按造间谍的类型,总结出五种使用间谍的手法,分别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
- 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解释反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以示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原文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译文
在欺骗敌人的手段中,又布置一层“迷雾”,顺势利用敌垒内的间谍辅助我工作,就可以有效地保全自己,争取胜利。

